【网络媒体走转改】居民和社区之间的“传声筒” 热心“管事婆”管成社区“大明星”

2018年01月31日 16:55:14 | 来源:苏州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家住姑苏区平江街道钮家巷社区凤池弄9号的周静英是个热心人,63岁的她在这里已经居住了40年,是个出了名的“管事婆”。为社区装镀锌晾衣杆牵线搭桥,做社区老人的专职“保姆”,大到协助街道、社区开展安全防火宣传,挨家挨户告知配备灭火器以及苏州禁放烟花爆竹的决定,小到帮助居民领病历本、劝架,周静英全都参与过。近日,她接受了苏报记者的采访。

s_WB05WB05C20170621_Print-3

  促成晾衣架改造,牵头制订晾晒公约

  “绳子时间长了就不结实,衣服已经掉下来好几次了,有一次还被风吹进河里漂走了。”家住凤池弄的顾美珍是这条沿河小路上的老居民,用了多年的老衣架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周静英发现,凤池弄是位于平江历史街区的一条老巷,与平江路仅一河之隔,这里生活配套设施缺失,加之路幅狭窄,住在凤池弄沿河的居民多少年来一直没有晾晒衣物的地方,大家只能自行搭建晾衣架,有的拿几根毛竹绑在沿河栏杆上拉根绳子,有的用旧的自来水管搭个铁架子钉到地里穿根铅丝,有的甚至直接系在树枝上,放眼望去,活像一张张杂乱不堪的“蛛网”。

  由于紧靠河边,不仅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更与平江历史街区的风貌格格不入。2016年,钮家巷社区党组织为民服务项目征求居民需求时,居民们便把这一问题汇总给了周静英。周静英积极和社区党委书记张英缨联系,最终通过了“凤池弄晾衣架改造”项目。

  22根崭新的黑色镀锌晾衣杆整齐划一地出现在了凤池弄沿河边,不仅解决了平江历史街区居民长期以来缺少规范晾衣架的问题,也成了平江河畔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周静英还召集附近居民,以“文明晾晒、保护设施、邻里友爱”为主题,商讨出了一份90余字的文明晾晒公约,便于居民互相监督。

  主动做居民和社区之间的“传声筒”

  家住凤池弄的赵鑫泉今年已经83岁高龄,有轻度老年痴呆,平时都是由79岁的老伴俞云珍负责照顾日常起居。这两年,老伴受困于腿伤,加之子女不在身边,这给二老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在周静英的热心帮助下,俞云珍第一时间联系到了社区,询问了“居家养老补助”服务项目的详细情况。“承蒙大家信任,居民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都会来找我,我也会在第一时间找到社区,社区对我们居民很照顾,彼此之间的信任感也越来越强。”周静英说。

  周静英联系社区后,社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跟随周静英来到了赵鑫泉家,询问二老的身体状况并耐心地给俞云珍讲解办理流程。站在一旁的周静英主动要求做老人和社区的“传声筒”,“今后你们有事就直接找我,我来联系社区,社区有什么政策支持,我也会第一时间通知你们。”

  凤池弄是居民自治小组管理,组长已83岁高龄,河边大多住的是七八十岁的老年居民。年逾六旬的周静英便主动承担起了“组长”的职责,家家户户有大事、小事都会来找她。在凤池弄的老人们看来,周静英俨然成了自己的专职“保姆”,“找她帮忙,我们放心。”

  “邻里互助,这样的日子才和美”

  凤池弄是一条老弄堂,道路都是由石条铺设而成的,时间长了,石条之间出现缝隙,长出青苔,“不少女士走过时,高跟鞋会卡进石缝里,自行车驶上青苔,容易滑倒,还有人因此滑入河中。”“爱管闲事”的周静英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帮居民们忙前跑后,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这条道路整修一新。

  2013年夏天持续高温近50天,凤池弄电压过低,电视机、电扇都不能用,这可急坏了社区的老人。“一共50多户高龄老人,有的老人热得只能睡在水泥地上。”周静英跟着社区和供电部门积极联系,一开始提出的两个方案被否决。最后,社区和周静英求助上级部门,以状元博物馆建造为契机,解决了凤池弄电压过低的问题,老人们度过了一个清凉的夏天。

  “邻里之间就应该互相帮助,这样的日子才和美。”周静英说。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