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作家陆阳痴迷于对地方文史的发掘与整理,他的大部头作品《无锡国专》《唐文治年谱》《薛明剑传》《胡氏三杰》《激荡岁月:锡商》……每一部都是写无锡的。最近,他的新作《杨家旧事——杨绛记忆之外的故事》由南师大出版社出版。陆阳又一次以乡党的身份,以史实为据,向世人郑重介绍起他的家乡人。
被称为隐士留下了些许空白
杨绛先生开始不断被我们提及,集中在她百岁前后。人们惊叹于这位世纪老人,居然一把年纪仍笔耕不辍,还出版新作; 人们感叹于这位大隐于市的老人,在生活上是如此低调而简朴,却把夫妻俩发表作品的稿酬全部捐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帮助寒门学子完成学业,为读书播种;人们更佩服这位贤妻才女,在经历了人世沧桑和诸多变故之后,仍然能够如此云淡风轻地看待一切……她默默地隐于京城,又悄悄地影响着这个时代。大概是这个时代太需要先生身上这些美好的品质,于是,杨绛被人们称之为这个时代最惦记的隐士,而她也始终是其家乡无锡最惦念的人。
“杨绛是无锡人,但她1911年出生在北京,在无锡的生活时间,只有不足一年,很短。1923年,杨绛随全家迁往苏州,进入当时的振华女校就读。1928年,杨绛进入东吴大学。1932年,杨绛到清华大学借读,在那里认识了钱锺书。”陆阳简单几句话,交代了杨绛从出生到求学。杨绛是我国著名作家、翻译家,一生翻译了大量国外经典著作,同时也写下了许多回忆作品。杨绛深谙做人谦和、为文蕴藉之道,在怀人忆旧之时往往避实就虚,含而不露,极有分寸,给人们留下了些许空白和疑问。而她究竟出生在一个怎样的家庭?又经历了哪些人与事?这些一知半解都成为陆阳想要追寻杨家旧事的初衷。
先生与她父辈两代人的旧事
“真正写作也就半年,但早已有此心,做了比较长时间的准备。”陆阳从当时的报刊、档案、家谱以及同时代人物的回忆中,搜罗一切相关资料,对杨绛的《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杂忆与杂写》等文章进行了考索和补充。用他的话说,《杨家旧事》算是“抉杨绛著作之隐,传杨家生活之奇,钩时代风云之沉”。在该书责编看来,这本书称得上研究杨绛家族及杨绛、钱锺书家族史的专书,对杨绛文集语焉不详的地方都有较详细的补正,不仅讲述了杨绛先生与她父辈两代人的旧事,复原了杨荫杭、杨荫榆的历史面目,更在于从家族史、交游史的角度复原了近现代文化史背景下杨氏家族的历史。
《杨家旧事》全书分四章,前两章分别考证了杨绛父亲杨荫杭、姑母杨荫榆鲜为人知的生平轶事,后两章考证了杨绛、钱锺书的生平轶事,主要讲述了杨绛的读书时光,以及与钱锺书在抗战岁月中所经历的过往。书中还收录了数十张老照片,很多是首次曝光。这些过去的人和事,或曾被遗忘,或曾被隐藏,或曾被批判,或曾被唾弃,或曾被谎言式地改造过。“之所以会这样,当时自然有这样或那样的理由。”而今天陆阳写作此书,不在于辨析当时的对错,只在于还原那时的事实。但陆阳也表示,受到学识和资料的限制,《杨家旧事》中所写的事实可能仍不是最终的真相,或者真相还隐藏在历史更深处。
为杨钱研究提供新料新视角
在大半年的写作时间里,陆阳用“枯燥”二字做了概括。在故纸堆中搜罗点滴,是枯燥的;对琐碎的资料进行“抽丝剥茧”式的整理,是枯燥的;将先生的回忆与当时的记录两相对照,从中发现问题、剖析真相,是枯燥的。但同时,这样的写作,又被陆阳觉得是温馨的。杨绛先生父亲、母亲、姑母的一生,先生自身成长、求学、成名的历程,以及她同钱锺书的相遇、相爱和相守……一位博学、睿智、宽容、淡定、从容、坚强和韧性的奇女子,时常浮现在陆阳眼前。出于猎奇心理,名人家事往往备受关注。在写作笔调上,陆阳没有选择走学术风,而是追求一种新鲜感、冲击力和可读性。他想让读者觉得读史是件有趣的事。
“钱学”是门“显学”,相关著作汗牛充栋。陆阳希望《杨家旧事》能为杨绛、钱锺书研究提供新的史料和视角,对于近现代江南士族文化研究、近现代人物研究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陆阳认为,每个人都是社会关系的微妙多面复合体,而他的这本书在写作中以史料为基准记人叙事,在活画人物的同时也致力描绘时代氛围,希望人们能从中细细体味那个时代的丰富与驳杂。《杨家旧事》现已登录当当、亚马逊、京东等网店,无锡的书店也在积极备货。陆阳此书的完稿时间是2017年5月25日,正值杨绛先生逝世一周年。以一本料足的好书向杨绛先生致敬,是陆阳早就想好的。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