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薅羊毛”没那么容易 “羊毛党”讲述被骗经历

2018年01月09日 05:04:00 | 来源:法制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羊毛党”讲述“薅羊毛”有多不靠谱     

  调查动机

  在互联网,“羊毛党”可谓无处不在。

  所谓“羊毛党”,目前在网上经常被引用的一种解释是,“羊毛党”是指那些专门选择互联网公司的营销活动,以低成本甚至零成本换取高额奖励的人。

  据媒体报道,去年年末支付宝推出赚钱红包活动,初衷是普及移动支付,吸引更多新用户,同时也毫无悬念地引来大批“羊毛党”。“羊毛党”的“收成”也的确不错:根据网上流传的截图,有的支付宝用户在短时间内获取了137.8万元红包,有的获取了52.5万元红包。另据报道,支付宝发现并处理的滥用短信账户有800个。支付宝将继续采用技术手段来预防和处理这类行为。

  “羊毛党”的出现,何以让一些网络平台如临大敌?

  安徽省合肥市公安局高新分局近日公布一起案件:2017年4月,合肥P2P投资平台吉汇金融“失联”,导致各地投资人5000多万元投资无法收回。经警方调查,互联网投资平台联手“羊毛党”头目一同构建的骗局被揭开,相关涉案人员陆续被抓获归案。

  究竟是什么人在“薅羊毛”?“薅羊毛”缘何会牵涉骗局?《法制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在“大羊毛”活动中被骗

  北京市海淀区一所职业学校的学生王鹏(化名)曾经在一个“羊毛党”聚集的QQ群里混迹了差不多两年多的时间。

  一开始,王鹏只是想赚点零花钱,于是在同学的带领下进了一个QQ群。

  “刚进去的时候,群里就有两百多人。等到我退出的时候,群里已经有四百多人了。”王鹏说。

  这个QQ群最初名为“羊毛之家”,后来改成与“羊毛党”不相关的名字以躲避网络平台的筛查。

  记者在王鹏的指引下加入这个QQ群后发现,群里每天发布最多的消息就是各种“项目”。“小羊毛”指小项目,零成本,但收益为几毛到10元不等;“大羊毛”指大项目,多数时候需要花10元或20元的成本,收益为100元以内。多数“薅羊毛”活动属于小项目,收益也多为几毛钱,以红包的形式发放,但是重复性极高。

  “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在群里发布‘大羊毛’的假消息,事实上是想骗取你交的那几十元成本。”王鹏说。

  即使“身经百战”如王鹏,也在一次“大羊毛”活动中被骗去了160元“成本”费用。

  “160元虽不算很多,但也差不多是我攒了两个月的钱。”一怒之下,王鹏退出这个群。

  网上促销不少都是假的

  今年47岁的李阿姨在北京市一家幼儿园上班,近段时间热衷于在朋友圈、各微信群转发某商场的促销活动短信。

  李阿姨转发的内容往往是这样的:“……活动1【微信转发此信息到朋友圈好友送108元围巾3条】不限量转发即送、活动2【原价588羊绒大披肩体验价16元】招聘临时导购10名,是真的,我领上了……”。

  实际上,李阿姨并没有领到这样的羊绒披肩。

  “我弟媳妇儿转发给我的,我也看到别的人在转,肯定是真的。就算是假的也没关系啊,反正我也没花钱。”李阿姨对记者说。

  据李阿姨介绍,她朋友圈里的同龄人几乎都转了类似促销活动短信,她知道这件事属于占小便宜。

  “这就好像在超市里领免费鸡蛋,超市和我都是自愿的,也没有谁站出来说这件事违法。”李阿姨说,她不怎么会用电脑,平时也就在微信上转发一下或者点某个链接,看个视频,太复杂的操作弄不了。

  “有的项目要求实名注册,我就不愿意了,会怀疑是骗子。还有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更不敢告诉别人。”李阿姨说。

  有一段时间,电商大力促销,李阿姨在别人发的链接里玩了好几天与电商有关的游戏,以为挣了好几十元,但事实上都用不了。

  “给我的都不是现金。再也不参加这种网上的活动了,基本上都是假的。只有商场、超市的活动靠谱,是真的。”李阿姨说。

  银行卡里不存钱防受骗

  目前在北京一所高校就读大二的学生陈童(化名)是在大学生兼职微信群里知晓并加入“羊毛党”的。

  “有天,我看到群里有个学姐发‘实名注册某某某(网络借贷平台名称)可获得20元’这种信息,我就加了这个学姐为好友。学姐告诉我,她已经注册并且得到20元,可以推荐给别人,要是第二个人也注册了,可以得到20元,自己还能得到推荐金10元。那段时间,朋友圈里都在转这个消息,确实是真的。白白得30元谁不干呢。”陈童说。

  注册后是否会真的使用这个App呢?陈童回答说,“注册完就删了,我自己首先不需要贷款,再说要是什么特别好的软件,能花钱求我注册吗”?

  陈童说,现在她和学姐都在同一个微信群里交流有没有关于“羊毛”或者说兼职的信息,她更愿意把自己的行为定义为“手机兼职”而非“羊毛党”。

  “我基本上不接10元以下的‘兼职’,这种‘兼职’大多需要看很长时间的广告并且操作复杂,但收益才几元钱,太浪费时间。”陈童说。

  在“兼职”过程中,陈童也感到“薅羊毛”是有风险的。

  “很多‘兼职’需要实名认证,需要的信息很多,比如身份证号、身份证正反面照片、本人手持身份证照片、银行卡号等,提供的个人信息越多,得到的佣金越多。”陈童说。

  为了保障自己不被骗,陈童长期使用一个没有存钱的银行卡来注册。

  至于微信“兼职”群的群主,陈童其实并不认识。

  “我不知道他是谁,我一般就是注册成功后截屏将图片发给他,他在后台验证后会给我发微信红包。”陈童说。

  □ 本报记者   杜  晓

  □ 本报实习生 曹明珠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