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江淮乡愁:生于斯,长于斯,渐习为淮人

2018年01月08日 10:41:46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荔枝新闻专稿(文/李照)

  42年前,设立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降下了半旗,为一位伟人致哀。

  他是周恩来,1976年1月8日,于北京病逝,享年78岁。

  1976年1月11日,北京寒冷的冬天,百万群众自发在长安街挥泪送别总理,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自发参与人数最多的悼念活动。

  他的离去,身后没有子女没有财产,他的一生,担得起“鞠躬尽瘁”的美名。

  42年后的今天,生他养他的故乡再次悼念他——

  南京梅园新村陈列展全面竣工,“梅园风范——中共代表团在南京”陈列开展;

  淮安大剧院举办《思念与前行——纪念周恩来新诗精选》首发仪式;

  “穿越世纪的缅怀”诗歌朗诵会拉开纪念序幕……

  有人说,理想就是离乡。为了”中华之崛起“的理想,他自12岁离乡漂泊,但那份江淮乡愁,他始终不曾忘却。

  生于斯,长于斯,渐习为淮人

  周恩来在《射阳忆旧》中写道:“生于斯,长于斯,渐习为淮人;耳所闻,目所见,亦无非淮事”。

  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出生于当时的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淮安区)。

  1904年,6岁的周恩来随同父母和养母及两个弟弟,合家六口迁居清江浦,先是寄居在外祖父家,后搬入离外祖父家不远的一处宅院定居、读书,这便是周恩来童年读书处的前身。

  周恩来在这里度过了五年的童年时光,完成了最初的智识启蒙。他读遍了《东周列国志》、《西汉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说岳全传》,打下了深厚的儒学基础。

  1907年,生母万氏逝世,过继母陈氏病重,对童年周恩来犹如晴天霹雳;1908年,周恩来领着两个幼小的弟弟又返回淮安老家。

  12年的两淮生涯对他的早期教育形成了重大影响。淮安、清江浦商旅辐辏,但不排斥客籍人士。这种兼容并包,平等待人的乡风民风,在周恩来的接人待物中,被视为最完善的体现和升华。  

  至今,旧址院内还保存了一株腊梅,是周恩来童年新手培植,如今这株腊梅依然横枝凌空、傲霜怒雪,一年又一年伴着故乡人怀念周恩来童年过去的岁月。

  舌尖上的故乡,一生挚爱淮扬菜

  12岁的周恩来离开故乡淮安以后,无论是就学东北、天津,留学东瀛、西欧,东征广东、上海,谈判重庆、南京,转战陕北、河北,直到定居北京,其66年间,始终钟情淮扬菜。

  他尤其钟爱红烧狮子头。“文革”爆发前,每逢过年,周恩来和邓颖超必要请工作人员一道吃顿“团圆饭”。这时,周恩来和邓颖超都要亲自下厨,做几样拿手菜。

       周恩来最拿手、每次下厨必做的一道菜,就是红烧狮子头。

  1958年“大跃进”之后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总理坚持不吃肉、蛋、鱼类食品,狮子头便再也上不了他的餐桌。直到1965年国民经济完全好转了,他才又允许厨师为他做红烧狮子头。

  1949年10月1日晚,周恩来在北京饭店主持建国第一国宴,招待参加开国大典的海内外贵宾,共计60桌,全部使用淮扬菜。

  不过,淮扬菜成为国宴,并不是因为周恩来对淮扬菜的偏好,而是它“能调众口”,能同时满足“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的口味要求。

  周恩来晚年在病中还不忘叮嘱专司淮扬菜的特级厨师,要他整理出一本精典的淮扬菜谱,在全国推广,以发展淮扬菜的饮食文化。

  66年不曾回乡,飞机上看淮安是与故乡最近的距离

  12岁离开家乡后,周恩来就再没有回去过。

  周恩来的秘书之一王伏林曾回忆说:“总理离家后,虽然没有回过一次,但他经常思念淮安,思念家乡。那年,总理从广州飞北京,快到淮安上空时,特意走到驾驶舱中,从飞机上看淮安。”

  那是1959年元月,当时驾驶员降低了飞行高度,在淮安上空盘旋了三圈。周的卫士长成元功当时也在机上,成将周扶回座位,周恩来一言未发,陷入沉思。

  后来,周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淮安的变化不大,大运河、(文峰)宝塔、镇淮楼都还在,只有南门大街好像变宽了。”

  那是周恩来距离家乡最近的一次。

  其实在1946年,周曾有机会回淮安家乡。当时中共代表团从重庆迁到南京,南京到淮安只有300里。1950年1月,周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的一个会议上说:“那时我就很想从南京回到淮安看看,因为淮安还有我两个母亲的坟。”

  有文章分析原因称,一是怕牵连家人;二是怕影响地方正常工作;三是不想给地方添加麻烦;四是担心会被人认为是“衣锦还乡、光宗耀祖”。

  今天,是周恩来去世42周年纪念日;今年,是周恩来诞辰120周年。

  42年过去了,中国之变化已经天翻地覆,但岁月并没有冲淡人们对他的怀念。在他深爱的土地上,他的名字依旧穿透时空感召人心。

  您的故乡,如今也如您所愿!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