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了,阳光财政不能还是“刚起步”

2017年12月28日 14:12:17 | 来源:光明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11月27日媒体消息称,《2017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已经发布。总体上看,省级政府决算信息公开的情况仍不理想,有超过一半的信息未公开,而财政透明度最低省份仅公开不到30%的调查信息。

  这个每年公布一次的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来自于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由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蒋洪主导,以调查的连续性、专业性享誉业内。从2008年起,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施行为依据,该中心开始对全国省级政府财政透明度进行调查跟踪。其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省级政府的财政透明度为21.71分(百分制),2011年是23分左右,2013达到了30分,始终处于低位。

  今年,31个省份财政透明度的平均得分为48.26分,已经比2009年高出一倍多,但仍远离及格线。蒋洪十年前曾有句“著名的”呼吁,“阳光财政,我盼得头发已白了”,现在看,仍要白头翘首;几年前《光明日报》曾用“阳光财政,我们刚刚起步”对该报告进行过报道,现在看,“刚起步”仍然适用。

  更令人忧虑的是,这个话题现在正在舆论中边缘化。几年之前,信息公开、三公公开、透明财政最热的公共议题之一,每年全国“两会”的集中讨论,又无形地产生了一种国家决策层面的施压,使问题始终保存着一种“锐度”。现在,纳税人—政府的话语逻辑正在衰减,本来就仅仅定位于咨政参考作用的各类财政透明度研究,所产生的刺激作用更小了,似乎只起到了一种告知作用。而哪怕是在榜单中垫底,也不见有地方政府出来给予回应,更遑论向公众表达“改进”的承诺和意愿。

  一些问题在这个话语逻辑的式微中接近消失。比如,地方债问题牵系国计民生,曾掀起讨论高潮,并一度产生了“兵临城下”的紧迫感,但现在,这个问题在公共话语中的能见度极低,此次报告也显示,九项信息要素中,政府资产负债的信息公开情况最差。再比如,地方政府自身运行成本的问题,政府自身消费到底占财政收入的几成的问题,几年前曾有数字和横向比较,现在也很难见到讨论了。这些,都构成了此次《2017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波澜不兴的背景。

  政府财政透明度低,实际上反映了权力在实际行使中不受控制的状态。权力行使公开化,是限制权力、监督权力的前提。而权力行使公开化,其最重要的方面,就是财政公开。公共财政取之于民,这是权力来源的现实和逻辑起点,也是公众监督权力、以权利限制权力的现实和逻辑基础。有财政“取之于民”,还要有权力的“限之于民”,权力的行使才能正当化和健康化。

  “把权力装进笼子”是一句共识度很高的话,这是在说,权力只能在制约和监督下合理运行,不可能自觉“谦抑”,而提高政府的财政透明度,正是监督权力的切入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经施行快十年了,已经不能用“刚起步”为财政透明度低说事儿了。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