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员工跳楼:什么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荔枝时评

2017年12月18日 14:11:14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张丰

  (作者张丰,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日,深圳中兴通信公司42岁的中层员工欧某跳楼自杀,此事已经过去一周,种种疑问并没有消除。这起看似简单的悲剧,在不同立场的人看来,有着不同的解释。

  欧某本科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南开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在华为工作8年,跳槽到中兴之后又工作6年,成为了公司中层。这是一个典型的底层青年奋斗到中产阶层的故事,但是,随着职场受挫,这个故事戛然而止。

  殴某的妻子认为他是公司内斗的牺牲品,有网友翻出殴某沉重的家庭负担,有媒体分析行业寒冬的大势……中兴公司后来的回应称,公司经营活动正常,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裁员。这是一个相当冷漠的回应,它没有否认欧某被辞退以及回购股票的争议这一核心事实,而这正是压垮欧某跳楼悲剧中最重要的一环。

  42岁是一个尴尬的年纪。很多公司在招聘的时候,都会提一个年龄限制。“40岁以下,特别优秀的可以适当放宽”,这是一个分界点,也是一个鬼门关。如果没有在事业上真正站稳脚跟,你就有滑下来的可能,欧某就是这样,他无法站稳在这个分界点上。妻子鼓励他:“你这么优秀,可以找到更好的工作。”他只能回答“嗯嗯”,也许是因为他知道,自己算不得真正优秀。

  被公司辞退是一个问题,辞退的时候是否遭遇不公对待是一个问题,而作为职场的个人,如何对待这一不公,又是一个问题。就现在披露的信息看,欧某被公司辞退是一个事实。他很有可能遭遇到了不公,但是,他又无法理解并且消化这种不公。

  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大学毕业生都要自己找工作。这个过程被称为“双选”,公司可以选择你,你也可以决定是否加盟公司。这一世界通行的现代用人制度,在中国也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双选”的核心要义还有另一层含义:个人可以从公司辞职,而公司也可以解雇你,在“分手”这一方面,很多人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

  欧某从华为辞职加盟中兴,是他职业的一个关键点。那一次选择,他应该是主动的、意气风发的,他挣到了更高的薪水,也可能获得了更高的职位。但是,他从中兴离开,却是被动的。“辞退”,这是一个很贬义的词,但这也是很正常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个人是处于弱势的。

  欧某和他的家人把他被辞退,解释为公司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这种解释是防御性的,也是一种心理安慰。大公司当然会有权力斗争,就和别的领域一样,但是,对权力斗争过度解读,就是宫斗戏看多了。事实上,不管有没有权力斗争,被解雇都是一种正常的结果。尤其是在经济转型期,各行各业都会出现大量这样被公司解雇的事情,如果不能接受,只会带来更多悲剧。

  90年代的国企改革,造成大量下岗工人的出现。中国人开始第一次审视自己与“单位”的关系。对任何一个国企来说,让大部分人下岗都是一个难题,因为这不是解雇那么简单:单位不只是上班的地方,还是另一个家,一个情感归宿地,这种情感上的撕扯,可能延续十几二十年。

  像华为、中兴或者腾讯、阿里这样的大公司,和过去的国企不可同日耳语。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对员工来说,在这样的大公司上班,除了领一份薪水,还寄托了很多感情。大公司稳定而成熟的晋升体系,为个人规划了长期的人生。这个过程某种程度上也塑造了员工的“自我”。当腾讯的员工说“鹅厂”的时候,绝不仅仅意味着付出劳动领取薪水的地方,还有一种归宿和认同。

  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今的大公司,不再像过去的“单位”那样,把员工看成是生活在其中的一员,而是把员工当成了数字,当成“人力资源”,当成一个可以分析、切割的东西。企业在战略转型、并购的过程中,会因为各种原因解雇员工。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依法的赔偿,但是任何员工哭哭啼啼来谈感情,都会被视为精神病。

  中兴的回应,就暗指欧某有这方面的问题:我们都是正常的,你不是。

  也许,对大城市的白领而言,不得不面临这个选择:不要太爱你的公司。你当然要努力完成KPI,努力工作,争取可能的晋升。但是你也要时刻明白,这是甲方和乙方,而不是同一方。这样,在你被扫地出门的时候,就不会太悲伤。这是每个人都必须补上的一课。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