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以下简称环保税法)将于2018年1月1日起施行。根据该法,应税大气污染物的税额幅度为每污染当量1.2元至12元,水污染物的税额幅度为每污染当量1.4元至14元。具体税额可由各地在法定税额幅度内确定。随着明年1月开征时点的日益临近,环保税开征已经进入倒计时。
那么,面对即将到来的环保税法,众多企业又该如何应对新旧制度的交替呢?在此之前我们首先要充分的了解环保税法,环保税是什么?谁要交环保税?怎么交环保税?
由“费”改“税”,环保税到底有何不同?
环境保护税法的总体思路是由“费”改“税”,即按照“税负平移”原则,实现排污费制度向环保税制度的平稳转移。法律将“保护和改善环境,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写入立法宗旨,明确“直接向环境排放应税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为纳税人,确定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固体废物和噪声为应税污染物。它的问世意味着在中国推行多年的排污收费制度向环保税制度的转换将正式启动。
在税收征管方面,环境保护费改税后,征收部门由环保部门改为税务机关,环保部门配合,确定了“企业申报、税务征收、环保监测、信息共享”的税收征管模式。同时,环境保护税收入全部作为地方税收入,纳入一般公共预算。
计税依据方面将应税污染物的排放量作为计税依据,其中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按照排放量折合的污染当量数确定;固体废物按照固体废物排放量确定;噪声按照超过国家规定标准的分贝数确定。
开征在即,各项准备工作稳步推进中
为了保障这一全新税种顺利开征,目前税务部门正与环保部门密切配合,紧锣密鼓做好包括交接排污企业信息、税源摸底和信息共享平台征管系统开发等各项准备工作。自9月底以来,多个省份也已进入环保税正式开征的最后准备阶段。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海南、陕西、北京等地进行了缴费人资料信息移交,环保税开征工作正式进入倒计时。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政府不仅积极建立协作机制,交换纳税人排污收费基本信息,目前已有省份明确适用税额。
根据该法,应税大气污染物的税额幅度为每污染当量1.2元至12元,水污染物的税额幅度为每污染当量1.4元至14元。具体税额可由各地在法定税额幅度内确定。距环保税开征不足1个月,在10倍的较大空间内,各地如何抉择?
从目前各地发布的方案来看,环保税税额标准相对较高的有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山东等地。以应税大气污染物适用税额标准为例,日前,北京市应税大气污染物适用税额标准为每污染当量12元;河北按照国家规定最低标准的8倍、5倍、4倍执行;上海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税额标准分别为每污染当量6.65元和7.6元;山东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每污染当量6元。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另一些地方则按照法定最低限额征收,比如陕西、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地,多集中于西部地区。湖南、四川、贵州、山西等地的税额标准比最低限额略高,如山西大气污染物适用税额为每污染当量1.8元,水污染物适用税额为每污染当量2.1元。
各地采取不同的政策,应避免可能会引发的地区间税收竞争和税负转嫁。具体还需建立完善环保税法实施跟踪评价机制,比如税法施行1年以后,要对各地政策实施效果开展客观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一步调整完善。
新旧制度交替将给相关企业带来什么影响?
由“费”改“税”,本质上发生了哪些变化?环保税的征收,能否成为企业减排的一剂“猛药”?此次环保税开征将给相关企业带来什么影响?从总体上来讲,征收环保税短期对企业税负没有太大影响。
环保税的目的是鼓励企业提高污染治理能力、减少排放。在诸多纳税企业中,火电、煤炭、采矿、化工、石化等14个重污染行业,被列为重点监控(排污)对象。环保税实施后,其税收支出可能大幅提升。税收无疑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会促使企业减少高排放、高污染产品的生产,这会达到减排的效果,但对企业来说,减负在短期内可能难以达到。早期重视环保并较早开展污染控制工艺升级改造的企业,环保税对其影响并不太大。
环保税的征收是对企业利益的重新分割,增加了其成本,因此企业会感到难受。部分实体经济行业企业,尤其是高排放、高污染行业企业本身经营就比较困难,征收环保税将使其面临双重压力。不过,环保做得好的企业可能生存得更好,税负成本上升会相对较少,对他们来说是比较积极的影响。
唯一的出路是注重科技的创新和工艺技术的改造,虽然会有持续的投入,从长期的成本效益来看,减少环保税的缴纳和增加收益可能就会摊平这种负担。据了解,当前污染物的减排技术已经十分成熟,只是成本存在差异。企业可选择经济可行,同时又适合企业工艺特点和治理难度的技术,这并非当前的主要瓶颈。
总体来说,环保的征收符合新时代中国国情,是国家打赢环境保护攻坚战,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组合拳”中的重要一拳。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环保税的征收有助于实现这种转变。无论企业是否做好准备,环保税也是开征在即。对企业来说,只有发展低污染、低排放的产业和产品,才会减少税收成本,这就会促进企业推进产品转型升级,重点去发展更高附加值、绿色低碳的产品,以形成新的竞争力。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