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的创伤记忆对幸存者大脑的影响可持续80年之久

2017年12月13日 08:42:47 | 来源:扬子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昨日,在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校区,学子们在百米祭文上写下哀思和祈愿,献上亲手制作的小白花,缅怀遇难同胞。

  12月12日晚,东南大学学生在该校九龙湖校区举行“灯光祭、烛光祭”活动,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 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 刘莉 摄

  扬子晚报讯(记者 陈郁)90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向远松至今仍然痛苦的记得80年前的今天(1937年12月13日),他在尸横遍野的长江岸边寻找家人的场景……近日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的梁莹教授、陈云松教授等在历经一年时间,对54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老人和60名健康老人的数据采集最终分析之后得出结论,南京大屠杀相关的创伤记忆,对幸存者大脑的影响可以持续八十年之久,刺激和影响着他们的情感控制与负性记忆脑区。

  本次研究项目自2017年1月开始,历时近一年完成。参与研究的陈云松教授介绍说,本次研究从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等跨学科视域来论证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关注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性灾难事件到底对幸存者精神健康和生存状况造成了多大影响。

  “我们的调研经过了南京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和通过。”谈及研究过程,梁莹教授介绍说,共有54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老人和60名对照的健康老人参与了本次的研究。他们在对参与老人的行为数据进行采集的同时,有21名幸存老人和21名对照的健康老人参与了功能磁共振的扫描和大屠杀相关线索诱导刺激的任务。

  幸存者84岁的伍秀英耳里时常会轰鸣,因为那是日军的战机,在她4岁那年侵入南京城,在上空呼啸着丢下炸弹的爆炸声。老人有时一闭眼,就会又被拉回那场浩劫之中,心痛不已。

  在研究幸存老人精神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通过采用科学实验手段和先进的大脑扫描技术(MRI),分析和研究后发现,南京大屠杀期间的苦难与创伤给幸存者造成了巨大危害,幸存者大脑皮层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很多幸存者出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

  参与研究的南京医科大学姚俊副教授指出,伴随着焦虑或抑郁情绪比例的升高,这些幸存老人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睡眠较差,记忆力和智力有一定下降,感到更加孤独、焦虑和抑郁,生活质量显著低于同期老人。

  针对创伤性记忆的伤害,梁莹教授提出可以通过针对性的心理咨询、有效的家庭照顾等来缓解创伤老人的精神健康问题。她举例说,首先,根据目前的循证医学,心理治疗是根治创伤后应激障碍最有效的方法,专业心理咨询师可运用认知行为治疗、催眠治疗、精神分析疗法等,对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幸存老人提供有效的干预策略。其次,家庭成员的关心、陪伴与支持是使老人有效应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重要因素,家人要为创伤老人提供充足的物质供养、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再次,社工可以提供南京大屠杀幸存老人的个案追踪服务和建立心灵成长小组,通过小组成员分享、生命回顾和带领老人参与社区项目活动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和失落感。最后,加强创伤老人社区服务工作,鼓励、支持社区志愿者与创伤老人建立一对一帮扶关系。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