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殇80周年,这群90后用行动大声宣告:勿忘国耻,中国有我

2017年12月13日 07:15:35 | 来源:扬子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今天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勿忘国耻,萦绕在每个中国人的心头。

  有这样一群90后,用自己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铭记南京大屠杀的血色历史。昨日紫牛新闻报道了90后南京女孩拍微电影获得国际艾美奖的新闻,短片根据她外婆在南京大屠杀中的经历改编,用一分钟震撼人心。

  其实,除了这位南京姑娘,还有很多90后,也在努力。他们用过人智慧与深重的民族责任感,为记录与传播这段血色历史而孜孜以求,让国人刮目相看。

  22岁的清华大学女孩钟源和她的同学们,采访了众多权威人士,查阅了大量专业资料,拍摄了一部中、日、英三语纪录片《金陵痕迹》。

  同样22岁的陕西男孩江紫辰,从15岁开始搜集资料,18岁开始写书,今年10月与同是90后的吴京昴完成了32万字著作《侵华日军第六师团南京战役及暴行实录》。

  他们用行动告诉我们:忘记历史就是背叛,民族魂将代代相传,勿忘国耻,中国有我。

图片

图片

图片

  【纪录片《金陵痕迹》截图】

  华裔物理学家演讲让她身心受洗礼

  2016年12月15日晚上7点20分,清华大学建馆的报告厅内济济一堂。

  《南京不哭》的作者郑洪教授莅临现场为莘莘学子带来一场身心的洗礼。

图片

  【著名的描写南京大屠杀的作品《南京不哭》】

  郑洪教授是世界知名物理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数学系终身教授,此次化身文学大师与学子们一起回顾1937年的那段血色历史。

图片

  【郑洪教授】

  当郑教授被问及为何要写《南京不哭》时,他表示,写此书是为了发声,以唤醒装睡的西方世界,让他们看清这段历史,同时提醒中国青年勿忘国耻。

  “当时,我在台下聆听郑教授的演讲,内心有所触动,以及联想到歌手贾斯汀·比伯参拜靖国神社,而且在2016年12月至2017年2月期间不断有幸存者离世,我觉得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而且刻不容缓。”钟源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紧接着在寒假期间她关注了日本APA酒店事件,让她产生调研的想法。

图片

  【日本APA酒店事件引起国人愤怒】

  为了想知道现在的外国年轻人是怎么看待这段历史的。2017年初的寒假,她和几个同学针对校园内一些国际生(欧美国家为主)对南京大屠杀的认知程度进行预调研,发现虽然绝大多数人都知道“南京大屠杀”,但是他们更倾向于认为这是战争事件,而非反人道主义事件。

  有了前期的预调研,钟源等同学制定了暑期社会实践方向,组成一个支队,准备暑期前往南京调研。这支调研队伍的成员是来自清华大学航院、美术学院、新闻学院、材料学院、电子系和日语系的14名学生。他们制定了详细计划和分工,所有设备和器材由同学们自备。掌镜和剪辑由美术学院和航院的三名同学负责。

图片

  行程安排得很紧凑,8月1日抵达南京,2日至4日先后采访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副馆长段月萍女士、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馆长吴先斌先生、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先生和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曹大臣教授,并且查阅史实相关文献。

图片

  【拍摄纪录片采访段月萍女士】

  在这部纪录片中,表达了南京大屠杀与奥斯维辛集中营、卡廷惨案并称二战期间的三大惨案,然而其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远不如后两者,很多西方民众甚至不知道南京大屠杀的存在。大学生们采访几位馆长和历史学家,再次走进南京大屠杀这段痛苦的回忆。

图片

  【同学们与曹大臣教授交流】

图片

  【摄制组在采访张建军馆长】

  实践中感受到历史的传承

  钟源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原副馆长段月萍女士已经是年过8旬的老人,在采访拍摄她时,以为她年纪大了出门不方便,没想到段奶奶非常爽快地答应了摄制组。

  “采访结束后,段奶奶还拉着我的手去纪念馆一个一个找工作人员,找适合我们阅读又比较专业的相关书籍,馆里的工作人员见到段奶奶都会很尊敬地打招呼,让我感受到历史研究工作的传承。”钟源说,通过实践,他们了解到段月萍奶奶亲历过日寇侵华的苦难历史,至今对日寇战机疯狂轰炸无辜百姓的惨痛场面记忆犹新,是国殇的历史见证者,也是从建馆初期就参与展陈建设的历史学者。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出现否认南京大屠杀的声音,南京市民义愤填膺,南京大屠杀编史建馆立碑领导小组得以成立,她是领导小组办公室三成员之一,她还参与了首次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普查工作。

  让钟源和参与调研的同学们印象颇深的是,他们在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里,目睹了感人的一幕: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站在照片墙前,一脸严肃地听母亲讲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孩子懵懵懂懂,却全程全神贯注。在现场庄严肃穆的气氛下,那样的场景让调研队队长、纪录片的制片人钟源感受到一种特殊的仪式感。

  “就像是民族记忆的一种传承,即使那场惨案过去了很多年,也依然需要被我们每一代人所铭记。”钟源说。

  聘请的留学生翻译校对拒收报酬

  “在采访中,当我听说受害者张秀红奶奶直到2007年82岁的时候才第一次把自己对当年的回忆讲述出来,真的很心酸。”钟源说:“多年以来,这场屠杀的受害者都生活在煎熬之中,当他们强忍悲痛把这一切讲出来时,并没有收到道歉,居然还有质疑与不信任,所以我们年轻人必须做些什么。”

  14名同学将调研成果制作成中、英、日三语视频《南京痕迹——国殇八十载纪念短片》。13分钟的视频背后,是一群人全身心的投入。有个细节,实践团队成员和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吴先斌馆长的合照,却少了两名同学。钟源记得,当时他们在翻阅馆内收藏的历史资料,有两名成员实在太认真了,以至于大家喊拍合照都没听到。

  影片由成员译制成三语视频后,他们担心对照的英文表达不精准,或者不符合语境,于是物色了一位精通中文和英文的校友帮助校对。这位校友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马来西亚籍华人。由于从小就学习双语,由他帮助校对再合适不过了,不过这位同学平日兼职做翻译是收费的。当他帮助影片校对完毕之后,他深受感动,心情沉重地对钟源说:“这份报酬我不要了,你们做的事情很有意义。”

图片

  【同学们和张建军馆长合影】

  除了清华大学的女生钟源和她的同学们,还有两位90后男生,也选择用自己的方式为铭记这段深刻的历史做点事。

  90后工科生坚持研究抗战

  他们是江紫辰和吴京昴。他们两个都是工科生,不是历史专业出身,但由于很早就对这方面的历史感兴趣,所以从中学时就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去研究,最近他们携手推出第一本研究成果《侵华日军第六师团南京战役及暴行实录》。

图片

  【江紫辰拿着《侵华日军第六师团南京战役及暴行实录》】

  15岁搜集中文史料,16岁收集日方史料,17岁正式研究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及南京大屠杀,并写了5万字侵华日军第六师团南京雨花台作战史,18岁正式写《南京保卫战》,50万字的作品3年时间写完,22岁写《侵华日军第六师团南京战役及暴行实录》,这本32万字的著作在今年10月正式出版。这是江紫辰的经历。

  江紫辰是陕西西安人,出生于1994年,他在大学里学的是机械。当紫牛新闻记者问他为什么坚持做这件事,他说:“17岁时,我去看望一位90多岁的抗战老兵。我想对他说,‘感谢你们当年的英勇壮举。’但我还没有张口,这位抗战老兵却对我说了一句,‘谢谢你来看望我。’”

  回想起这件事,江紫辰有些哽咽:“当时我就哭了,本应是我们感谢他们,现在却反过来了。之后我跟这位老兵聊了很多,临走时我对他说,请你相信我,你们的事迹不会被遗忘,你们的事迹会被全中国人记在心里,用实际行动记住。你们不会被历史遗忘!”

  “当时我正在看南京保卫战的资料,发现侵华日军的史料中记载的很多战斗是我完全不知道的,还有非常多的中国军人英勇作战的事迹我也是首次知道。加上我答应过这位老兵,他们的事迹不会被我们遗忘。所以当时我就开始准备着手去写书,首先第一步,先写南京保卫战。”

  他说:“第二个让我坚持下去的理由是了解了张纯如的事迹,我特别感动,也想像她那样。我希望我能做到。”

图片

  【张纯如和她的代表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

  那是一段彷徨的岁月。江紫辰18岁开始写南京保卫战,3年后完稿,可惜找了几十家出版社,都没有人愿意出,他几乎都要放弃了。这时候,一位在网上认识的1998年出生的中美混血女孩给他讲了张纯如的故事,使他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后来他取“江紫辰”这个笔名时,用的“江”就是这位女孩的姓,“紫”是南京紫金山,“辰”是他的真名中的一个字。

  有一群人站出来保家卫国,他们不应该被遗忘

  江紫辰的合著者吴京昴1993年出生,来自江苏常熟,对南京非常熟悉,现在是网易新闻的历史频道编辑。他和江紫辰一样,也不是历史专业出身,是学化学的,但选修过日语。

  他们两个人是几年前在一个历史爱好者的QQ群里认识的,因为志同道合,所以在5年前决定一起进行研究。在写作中,吴京昴主要负责翻译日方史料,江紫辰负责统稿写作。

  不少他们的同龄人对那段历史不是很感兴趣,而他们两人数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为了铭记历史。

  江紫辰说,日本第六师团即熊本师团是南京大屠杀的主凶之一,但日本一直拒绝承认。上世纪60年代,熊本县政府还曾经发过一篇报道,说第六师团没有在南京杀人,师团长谷寿夫是日本英雄。

  现在提起熊本,不少年轻人想到的是熊本熊的动漫形象,而不知道第六师团。他们想以自己的努力,改变这种状况。

  这些年来,为了进行研究,江紫辰陆续投入了大约10万元资金,大学毕业工作后,不少薪水都用到购买日本出版的史料上。吴京昴也是一样,不少稿费和工资都投入到购买研究资料方面。多年的努力终于有了初步结果,《侵华日军第六师团南京战役及暴行实录》于10月28日上市。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初印已经销售了三分之二,很受读者欢迎。

  江紫辰告诉紫牛新闻记者,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能让人们记住,在中国处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时,有一群人站出来保家卫国,他们不应该被遗忘。应该将他们的纯真爱国之心传承下去,爱国不是简单的口号。”

  紫牛新闻记者|任国勇 宋世锋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