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记忆遗产的南京回响|84天,她冒死写下3万字血泪记忆

2017年12月04日 08:00:11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时间流逝,记忆,能否长存?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惨案的发生,距今已经整整80年。

当我们再次翻开入选世界记忆遗产的十一组南京大屠杀档案时,

这些文字、照片、影像,会唤起人类的共同记忆。

江苏新闻广播系列报道《世界记忆遗产的南京回响》

为了不能忘却的记忆,

为了未来永远的安宁。

中国的《安妮日记》

  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有一栋被松柏和银杏环绕着的古典建筑,这里是400号楼,而在80年前,这里是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宿舍楼,是安全区难民收容所。作为宿舍管理主任,程瑞芳当时就住在二楼上。南京大屠杀期间,白天,62岁的程瑞芳和同伴们撑起一顶已然千疮百孔的“保护伞”;晚上,昏黄灯光下,她用和着泪水的墨水写下一篇篇日记。

如今的400号楼

  入选世界记忆遗产的十一组南京大屠杀档案,列在第一位的是现藏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程瑞芳日记》。

  从1937年12月8号到1938年3月1号的84个日夜里,程瑞芳记录下南京城这段凄风苦雨的岁月;3万字的日记里,记载了她与美国人魏特琳、中国人陈斐然组成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难民收容所的工作过程,以及日军在此的犯罪暴行。

日记中的一页

  站在如今的400号楼前,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研究员郭必强说,当时是2001年,他们在整理金陵女子大学零散档案时,发现了一只大口袋,口袋里有一本日记。

  郭必强回忆,他当时看到这本日记的时候,上面写的是“首都沦陷金校留守同人的一段日记”,而且日记所写的内容恰好也是80年前的这个季节,正好符合历史记载的南京大屠杀,涵盖整个时期。

郭必强采访视频(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程瑞芳日记》很快引起了南京大屠杀研究界的高度重视,这也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一份中国人实时记载南京大屠杀事件的日记原件。郭必强说,可以想象的是,腥风血雨中,冒着生命危险记录下日军暴行,这需要怎样的魄力和勇气。

  而程瑞芳日记和安妮日记一样,都具有唯一性、独特性、世界性以及不可替代性,是完全符合世界记忆遗产所有的要求。

前排左五是程瑞芳,左四是魏特琳

  再翻开这本日记,日军累累暴行,烧杀淫掠的目击者记载比比皆是,80年后读来依然触目惊心。

  “12月14日,街上刺死的人不少,安全区里都是如此,外边更不少,没有人敢去,刺死的多半是青年男子。”“12月17日,现有十二点钟,坐此写日记不能睡,因今晚尝过亡国奴的味道。今晚拖去11个姑娘,不知托(拖)到何处,我要哭了,这些姑娘将来如何?”“12月18日,猖狂极了,无所不为,要杀人就杀人,要奸就奸,不管老少。”

1938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部分难民合影

  如今的400号楼前人来人往,年轻的学子从这里出发成就梦想,而曾经历过战争的人们,更懂得和平的可贵。

  南京大屠杀史档案作为人类创伤性记忆的一部分,对人类文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与警示性意义。

  郭必强认为,大屠杀的档案是世界记忆遗产中间最为珍贵的一种,它是人类的创伤记忆,这种创伤记忆是要人类共同认知的。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世界人民,都会有一种正确的认识,作为珍贵的世界遗产,留存于世。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   记者/张倩 胡骏立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