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诺奖擦肩而过的苏州人:不纠结,水到渠成最好

2017年11月27日 06:31:07 | 来源:紫牛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戴着一副眼镜,穿一身帅气的西装,看到他的第一眼你可能想象他是文人,实际上他是世界顶级的纳米材料学家。他叫杨培东,1971年出生于苏州相城区元和街道,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4年,作为汤森路透集团预测的热门人选——杨培东与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擦肩而过! “对于诺贝尔奖,其实我个人觉得无须太纠结!水到渠成比较好!” “我既不是天才,也不是什么神童!只是在一路试错的过程中,幸运地做对了一些事情,得到了一些不错的结果。”近日,杨培东利用到苏州出差的机会,抽空接受了紫牛新闻记者面对面的采访。

图片

  01

  作为地地道道的苏州人,杨培东坦承对家乡的感情非常深厚。他说在苏州创办天际创新中心,是对家乡的“回馈”

  杨培东1988年从苏州木渎中学毕业,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1993年赴美国哈佛大学求学,1997年获哈佛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999年起先后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03年被美国“技术评论”杂志列入“世界100位顶尖青年发明家”。2011年杨培东当选为汤森路透集团“全球顶尖100名化学家”,同时入选同一标准的“顶尖100名材料科学家”。2012年4月18日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2014年4月28日当选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2015年9月,获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2016年5月3日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杨培东团队与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签订合作协议,共建纳米能源材料研究所暨天际创新(培东)中心,为国内产业资源对接原创技术项目提供通路,加速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和项目研发产业化,共同推进苏州纳米材料产业的发展。“这是我回馈家乡的一种方式。”

图片

杨培东在天际创新“培东”中心

  在杨培东小时候,父母工作忙,他在家没人带,因为母亲是小学老师,所以杨培东在很小的时候,就跟着母亲去“上学”,母亲讲课的时候,就把他放在教室一边。“我坐在教室里,和其他孩子一起听课。”至于当时他是否听懂了,他现在也已经记不清了。反正,也正是有这个便利的原因,他在5岁的时候,就入读小学一年级了,比同年级的孩子,足足小了2岁左右。

  就这样,从小学到高中,他在同班同学中,算是年龄比较小的。虽然年龄小,但杨培东的成绩一直很优秀,在班级和年级里,总是排在前列。用杨培东的话来说,就是“还不错。”不是特别聪明的那种,但也不差。“如果我是特别聪明的那种,应该是去读中科大少年班了。”

  02

  杨培东说自己小时候很普通,和其他孩子一样,不是神童,也不是什么天才,一切按部就班。从小学到高中,从来没有跳过级。如果说有什么特别之处,那就是我喜欢尝试新的东西,并且不怕失败。

  杨培东说:“上高中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喜欢干什么!到上大学的时候,知道自己喜欢化学。” 杨培东说自己喜欢尝试新的东西。同时,也能坦然接受失败。“我喜欢做新的东西。在做科研时是这样,在生活中也是这样。”

  杨培东在本科阶段,做的是超导体,在研究生、博士的时候,做的是半导体纳米导线,博士后,做的是自组装,然后在伯克利大学做教授的时候,做的是很多能源方面的东西。后来杨培东到上海科技大学办物质学院,涉足教育领域,和他以前做科研、做学术完全不一样。包括他在苏州创办的天际创新“培东”中心,也是很新的领域。“天际创新这个,其实就是一个新型的孵化器。我以前也从来没做过。”杨培东表示,他的性格就是容易被新鲜的东西吸引,因为每次做新的东西,才会去学新的知识,才能创造新的成果。“现在回过头来看,我这个性格,可能高中时候还没有特别显现,但从大学时候开始崭露头角。”

图片

杨培东在天际创新“培东”中心办公室接受记者采访

   “现在人们可能看到的更多的是我的成功,但其实我失败的经历更多。”杨培东告诉紫牛新闻记者,每次尝试新的东西,失败是自然存在的,也很正常,特别是科研上。

  8年前,他计划去做人工光合作用的时候。当时,第一,几乎还没有人能够想到能做这个事情。第二,当他把想做这个事情告诉别人的时候,都是被别人嘲笑的,说是天方夜谭。但他从专业的角度去进行了评估,觉得这个事情是可以做的,也是有可能做成功的。所以他后来不顾别人的嘲讽,坚持去做了,结果经历了许多失败之后,终于成功了。

  “所以说,我是愿意去尝试的人。” 对于失败,杨培东很坦然:“面对全新领域,必须做好接受失败的心理准备,即使失败了,我也要从这个失败中,得到一些新的认识和经验教训,这样以后可能就会做得更好。这就是我给自己定下的一个容错机制!”

  03

  “成功都是偶遇!我只是幸运地做了很多比较正确的选择。” 杨培东告诉记者:“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找到了一个对的方向,这个方向刚好又比较切合我的兴趣。”杨培东想对现在的孩子们说: “一定要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情去做,我就是这样过来的。我觉得这样,可能更容易获得成功。”

  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成功过程,杨培东表示 “我的学术生涯,其实是一段一段的,而且都是很普通的。只是在每个阶段,我都幸运地抓住了每一个机会。”关于这一点,当初他的博士后导师,曾经当着他的很多学弟学妹面,这么说:“在他(杨培东)人生的每一个选择点,他都知道,该如何进行正确的选择。”  

图片

杨培东在天际创新“培东”中心

  1999年,当杨培东博士后毕业后,当时有二十多家单位可供他选择,既可以选择去工业界,也可以选择去学术圈。那时候,他的两个导师,都鼓励他进学术圈。“我也有兴趣,然后我就进入了学术圈。”杨培东告诉记者,当时,有十来个学校,向他发出了邀请。 “其实当时我也在做权衡,在考察,到底哪家大学会对我的学术生涯更有利?这就要考虑对方学校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好的环境,有怎么样的同事,有怎么样的学生。这些都要有一个全面的评估。最终我评估下来,觉得伯克利可能更合我。”所以杨培东选择去了伯克利大学。杨培东表示,如果当初没有选择去伯克利,而是去了其他学校,比如耶鲁大学,可能他今天就没有这样的成就,当然也可能比今天做得更好。“但我去了伯克利之后,至少目前取得了这样的成绩。”

  当记者问起,他对现在的学生和孩子,有什么建议时,杨培东表示,现在中国的发展成就,令全世界瞩目,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环境和空间,也是得到了极大拓宽,选择余地也比以前不知好了多少倍,生存压力也比以前小很多,应该有更多机会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孩子。

  1999年,年仅28岁时就成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的助理教授,独立负责一个实验室的科研工作。而在美国大学里,从助理教授升到终身正教授,通常要花10年左右时间。2004年进入伯克利的第6个年头,杨培东就受聘化学系终身教授。在伯克利历史上,化学系还只聘过两位华人科学家当终身教授,前一位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李远哲博士。一开始,杨培东工作很辛苦!除了吃饭睡觉,杨培东每天至少工作14个小时,从早上进学校开始,一直要持续到第二天凌晨1点左右。“那时候,因为刚开始,一切都从零开始,我要带学生,要培养团队,只能没日没夜地去工作。”不过,当时杨培东也感觉不到辛苦。“因为我喜欢这个工作,做实验就是我的兴趣爱好。”如今,杨培东依旧把三分之二的时间放在科研上,二十年来,从未偏离。

  在采访中,杨培东一直强调,他只是一个喜欢做科研的人,以此为乐。因此,他一再特别强调,现在的家长一定不要向孩子灌输“要想取得成就,就一定要去刻苦奋斗”这个不合规律的观念。“如果搞科研是那么痛苦恐怖的事情,那又何必勉强孩子们去做,又怎么能取得成果呢?”

  04

  生活比工作重要!爱工作,爱生活,爱孩子,爱家人。 “我现在经常回苏州。回来除了工作外,还顺便去看看父母,陪父母吃顿饭。”

  当然除了工作,杨培东也是一位享受生活、重视家庭的人。“如果仅仅只有工作没有生活,或者说工作会让我筋疲力尽,我会放下工作。”

  在伯克利最忙碌的那段时间里,杨培东每天都会抽出时间陪伴妻子和女儿。其中,傍晚5点到晚上9点,这4个小时,是属于女儿的。而当时,陪女儿散步是他最大的业余爱好。如今,杨培东已经将实验室的团队带出来了,而且也比较成熟了,他也就能腾出一些时间,去做其他一些事情。

  “其实现在比以前更忙了,除了比如办学校、开公司等等,还要参加各类活动论坛及美国科学院等一些事务,经常要乘飞机飞来飞去。”不过,一旦回到家,他就会抽空每天开车送女儿上下学,周末的时候,开车送女儿去郊外农场骑马等等。

  去年,得知父亲的身体不是特别好,杨培东立刻放下手里的全部工作,从国外赶回,在上海陪父亲一周,直至父亲的身体有所好转,他才继续他的工作。“反正如果回苏州,我一般都会抽个空,晚上回去一趟,陪父母吃顿饭。”

  问答

  问:2014年,您和诺贝尔化学奖失之交臂,有遗憾吗?

  答:奖项这些东西,我不是太在意,希望大家也不要太在意,因为这不是我们做科研的目的,而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你们知道,2015年,我获得了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当时我正在试验室,突然间就接到一个电话,通知我获奖了。当时真的也没什么惊喜之类的感觉,获奖就获奖了。放下电话,我继续做我的试验。所以面对诺贝尔奖,我也是如此,我只负责做科研,其他的事情就不是我所能决定的了。

  问:您如何看现在很多国内科研人员,很在乎论文发表,以及论文数据的被引用?

  答:关于这个,我一直在呼吁,这种数文章、数影响因子、数奖项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需要尽快地转型。因为我们搞科研,不能功利性、目的性太强。比如我做人工光合作用,当初完全是为了高兴,觉得如果做成功了,对人类来说,是一件大事。如果不成功,我也能学到一些东西。

  问:今后您还有什么计划和打算?

  答:我会一直在尝试做新的东西,就像以前一样,我做科研,做公司,做教育等等。不过,我现在做的一些新东西,目前还需要保密,就不多说了。但估计一两年后,你们可能就会知道了。到时候,很多东西肯定都是国内第一次。

  问:您觉得,除了兴趣和运气之外,您能走到今天这一步,还有其他什么原因?

  答:我觉得,还是我的心态,比较平和!另外,就是我喜欢做新的东西,做其他人没做过的东西。

  ■小资料

  人工光合作用

  人工光合作用技术是指研究人员仿效自然界的光合作用,利用纳米大小的光感应材料将光能转换成电能,由此产生氧化还原酶反应。简而言之,这是一种利用光能生成精密化学物质的技术。这种人工光合作用技术有望成为绿色生物工程研发的开端,凭借该技术能够利用太阳能生产具有高附加值的各种精密药品,并可为应对清洁、可持续能源方面的全球挑战,开辟新天地。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