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歌案:案情与舆情|青年说

2017年11月14日 13:48:20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李想俣

  (作者李想俣,南京大学学生;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距案发已有一年之久的江歌案,近日站上了舆论潮头。

  舆论风暴见之于朋友圈等各大社交平台,尽是站队与互讦。关于江歌案的观点,在我的朋友圈中大致分成三派:一派认为刘鑫法律无责,道义无过,江母裹挟网络暴力的行为反显过分;持相反观点的一派认为刘鑫在该案中的一系列行为,存在道德过失,甚至体现了人性之恶;最后一派认为难以对该案的是非曲直进行道德判断。

  在我看来,统观整个事件,厘清案情与舆情的分野,避免法理与情绪的混淆,是我们分析、置评的前提。案情的主要内容,是赴日留学生江歌被寄住在自己家中的好友刘鑫的前男友陈世峰杀害。从案情的角度来说,该案可以说是因刘鑫而起,但至今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刘鑫在案发时的行为,主观上协助了陈世峰杀害江歌,所以她在法律上并无刑事责任。因此,案情的核心应该聚焦于陈世峰非法剥夺江歌生命的行为。案情相对简明,除非日本警方经过现场勘查与后续审讯发现,刘鑫在遭遇陈世峰后先行逃回家中,并反锁房门,导致江歌在出于非自主意愿的情况下,面对陈世峰,并遭到杀害,否则刘鑫出于惊惧与自护本能的应激反应无可厚非。

  由于目前媒体披露的案情关键细节存在出入,例如江刘二人是否先在公寓楼下遇到陈世峰,以及江歌是否有逃生倾向却被反锁在门外,所以在本案的相关案卷面世前,我不想对案情内容盲目置评。

  相对案情而言,舆情的复杂要更高。在案发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刘鑫非但不主动联系江母,反而拒绝与其联系,并将其拉黑,这在朴素的道德观中,被认为是着实令人心寒的行为。江歌之母在多番设法联系刘鑫无果后,陆续在网上曝光刘鑫及其父母的相关信息。刘鑫及其母亲在信息被曝光后,不堪网络暴力,对江母甚至已故的江歌进行冷言恶语的谩骂攻击,亦属不堪。在舆情的整体发展中,刘鑫逃避在先,江母曝光在后,而在后来的你来我往中,作为受恩者的刘鑫一家仍出言不逊,可谓大节有亏。

(江歌妈妈与刘鑫见面)

  舆情复杂在案情之上,而人性复杂仍在舆情之上。凤凰发出的一篇评论中,有“大恩如大仇”的立意,初看似匪夷所思,但若深谙世故,却可知“避大恩如大仇”,方为人性幽微复杂之所在。无独有偶,民间亦有“升米恩,斗米仇”的俗谚。若蒙人大恩,一般人的反应当为结草衔环。但恩重如山,无以为报时,受恩者无颜面对施恩者,避之惟恐不及,反易心生嫌隙,恩将仇报,由极端走向反面。

  这种逻辑看似荒诞,但在心理学上,有恩难报的心理压力、低人一等的心理暗示和希望摆脱过去、开始新生活的想法,经由逆反心理作用,转化为仇怨实则不足为奇。

  现在的刘鑫,或许正处于无颜相对,避之不及的阶段,如果已经失控于江母江秋莲的网络暴力继续激化,对刘鑫及其家人造成实质性伤害,刘鑫并非没有彻底走向反面的可能。

(江母江秋莲微博截图)

  若江刘两家和解不可期,但愿网民能先熄肝火,止干戈。希望每个人都不要先着急站队,而是把这件事作为了解其他观点与想法的瞭望角。江歌案的舆情让我们明白,世界上没有简单的公允与公义,有的是参差多态的人性,所以永远不要将自己置于审判者与制裁者的位置上——即使你是法官,也只是世俗法律的执行者。

  在人性的制高点上,空无一人,只有高悬于渺远天际的星辰。惟愿献身救友的江歌,便能化作这样一颗最闪耀的星辰,注视人性,注视宇宙中微如尘埃的你我。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