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学会2016年底发布调查报告指出,2016年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超过1.37亿人次,辅导机构教师规模700万至850万人。报告一发布,就引起人们对教育培训市场的关注和热议,支持者有之,反对者也有之。实际上,教育培训市场存在的问题由来已久,是一个全国性甚至全球性的普遍问题,是许多国家都正着力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培训是解决教育资源的有限供给和分配不均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教育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间矛盾的重要手段,是激发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活力、繁荣文化市场、实现文化战略的重要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教育培训机构存在的合理价值与教育培训市场的积极功能,充分发挥教育培训在个性发展和人才培养上的重要意义,以弥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足和缺失。
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的教育培训也存在办学上的利益至上、招生上的虚假广告、内容上的超前教学、流程上的名不副实、形式上的即时快乐、机构上的鱼龙混杂等乱象,以致严重干扰了教育培训市场的正常运行,玷污了教育培训机构的良好形象,背离了教育培训的初衷,这是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和认真对待的。
那么如何对待教育培训市场呢?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这就要求做到支持与规范并举、鼓励与约束并行、发展与治理并重,就是要以“共建共治共享”的思维去重建教育培训市场的综合治理框架体系,最终形成教育培训市场的良性治理格局。近年来,我国部分省市已经开始规范对教育培训市场的监督与管理,这是可喜可贺的,但面向未来,还应做到三个结合。
首先,制度设计与行业规范相结合。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社会培训机构并未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也缺乏一种相关制度和行业规范,直接导致社会培训机构的参差不齐和培训市场的鱼龙混杂,为此亟需完善制度建设。在制度设计上,应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完善教育培训市场综合治理的制度规范,包括方针、政策、法律和规定等。如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于2011年1月正式通过《上海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并颁布实施了《上海市教育培训机构学杂费专用存款账户管理暂行规定》及《补充规定》、《上海市经营性民办培训机构登记暂行办法》和《上海市经营性民办培训机构管理暂行办法》;重庆市政府也于2014年7月出台了《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即使如此,仍不能满足培训市场发展的需要,有待进一步加强。在行业规范上,应鼓励那些优质、高效且富有创新活力和良好社会声誉的教育培训机构组建行业联盟,积极探索教育培训行业的现状、特点和趋势,研究教育培训行业的标准、制度和规范,明确培训流程,建立行业的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完善教育培训行业的评估标准和体系,开展教育培训行业的年度自评。
其次,理性引导与有效监管相结合。以往对于教育培训机构,多是重“管”轻“理”,以致无法形成管理主体与管理对象之间的有效互动,甚至还出现了对抗情绪,与此同时,社会对培训机构也开始形成了一些刻板印象,这些都阻碍了教育培训市场的健康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培训机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特别是它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多样化教育需求,为个性化教育创造了空间和可能,因此,政府和社会应积极鼓励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而不能一味否定和拒绝。但积极鼓励并不是放任自流,它需要理性引导与有效监管相结合。理性引导是使教育培训机构在守法规范经营的基础上加强自律,努力成为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和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引领教育培训行业的良性健康发展。同时,应建立多元监管体系,如对于政府,应完善教育培训机构的资质、经费、经营、质量等的审查,发布教育培训行业质量年报,建立信用公开和信用等级档案制度;对于社会来说,应建立教育培训行业社会监督管理平台(如网络平台),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谈、网络跟踪等方式,畅通投诉举报渠道,以加强对教育培训市场的及时调控。
最后,文化建设与生态培育相结合。教育培训市场的良性健康发展,离不开积极向上的培训文化,这需要从三个方面用力:一是增进文化认同。教育培训市场由于对象多元、类型多样、性质迥异,因而形成了多样的培训文化,如英语培训和艺术培训的文化就有很大差异,这就需要增进文化理解,形成培训行业的文化共识和文化认同。二是推进文化交融。教育培训市场的生命力是文化,这就应推进文化交融,形成一种极具包容性和统摄性、极富渗透力和穿越力的培训文化,激活教育培训行业的文化基因,构筑一种多元开放、和谐共生的文化样态。三是培育文化自觉。培训文化建设需要充分发挥培训机构的主体性,彰显其文化自信,形成其文化自觉。只有当一种成熟的文化成为培训机构和市场的一种信仰和追求,成为调节培训行为和经营管理的一种规范时,文化建设才有可能。在开展文化建设的同时,也应积极培育教育培训市场的良好行业生态。一方面,对于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应通过品牌战略、市场管理以及与体制内教育机构的联姻,实现其孵化拓展和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应积极创造优惠条件,鼓励扶持新生创新型培训机构的发展;此外应积极鼓励教育培训行业内部的良性竞争,努力形成一种积极、规范、有序的竞争格局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大力加强培训行业的行风建设,努力打造良好的行业风尚。
应该指出,规范教育培训行业本身不是目的,唯有以治理统领规范,以规范促进发展,不断完善教育培训市场的综合治理体系,才能促进教育培训行业的绿色、生态和可持续发展。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