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9日透露,发改委日前组织召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部际联席会议,明确了未来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工作重点是低收入群体的增收。将通过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提高兜底保障水平,并且完善低收入群体精准识别和帮扶机制。(10月10日《经济参考报》)
按照木桶理论,提低毫无疑问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础。只有将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提高,缩短与高收入者的差距,并通过提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增加中等收入群体的厚度,毫无疑问,对社会稳定、社会和谐、社会正义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才能有效提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才能让提低不沦为收入差距拉大的“遮羞布”,需要全面分析和研究。因为,单一的提低,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不能缩小收入差距,不能使社会财富分配公平。提低在缩小收入差距的功效,必须建立在收入分配秩序的规范与合理上,建立在各种不规范收入行为的控制上,建立在就业的稳定和收入增长的可持续性上。
事实也是,如果一方面不断地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一方面放任各种不规范的收入分配行为,那么,提低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提低反而会拉大收入分配差距。所以,如何在提低的同时,增强收入分配秩序的规范性,将各种可能导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不规范行为控制好,并纳入到规范的分配范畴,将对提低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对缩小收入差距产生积极的作用。
而在经济转型时期,各种不规范的收入分配行为还是比较多的,存在的空间也是比较大的,不仅不同的市场主体会在收入分配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不同地区也会在收入分配方面存在一定差距,更重要的,体制外的收入分配行为,常常对收入分配的公平性影响更大。如明星的演艺和代言收入、专家学者的讲座与兼职收入,包括一些教师的课外上课收入,以及不规范的炒股收入、炒房收入等。当然,腐败收入、违规收入等,就更是收入分配制度所不容的。然而,正是这些不规范收入,却在制度上没有得到很好的规范与约束,继而使收入分配陷入了提低远跟不上高升步伐的怪圈。
很显然,规范才是提低的前提,是提低能否产生正面效应的关键。因为,我国出现的高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过快现象,主要就是收入分配不规范造成的。一旦收入分配秩序规范了,控高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而不需要专门出台控高政策。
而对提低来说,除了列入财政保障范围的人群之外,扩大就业仍是提低的最根本手段。提低决不能靠政府、靠用行政手段逼迫企业提高工资收入标准。提低,一方面要依靠居民就业创业意识的增强,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创业工作,提高自己的收入水平,缩小与高收入者的差距;另一方面要减轻企业负担、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负担,提高中小企业的效益,以此达到提高员工收入水平的目的。切不可在企业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强行提高员工收入标准,包括最低工资标准,避免将企业推向死路。企业活,员工的收入才能活,企业效益高,员工的收入才能高。这一点,必须牢记。
当然,在提低问题上,一定要注意重此轻彼问题,也就是说,既要重视城市居民的收入提高问题,也要重视农村居民的收入提高问题,既要扩大城市居民的就业,也要扩大农村居民的就业。特别是农村的失地农民,应当成为提低的重点人群。因为,他们已经成为城市和农村都边缘化的群体,而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这部分群体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相反,相关的政策、制度、保障等却没有跟上,若不重视,出现问题的概率很大。
总之,提低是收入分配气度改革的基础,基础夯实了,收入分配的大楼也就坚固了。但提低必须以规范收入分配行为为前提,用收入分配行为的规范提升提低的效率。在此基础上,通过扩大就业、鼓励创业、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效益等为提低创造良好的条件。
(来源:经济参考 编辑/马腾达)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