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西兰梅西大学(Massey University)研究团队成功制造出一个 3D 打印机,能用来印制专门为器官移植设计的角膜。领导研究的副教授 Johan Potgieter 表示,在目前的技术下,人们一旦失去角膜就会失明,唯一的办法就是等待别人捐赠角膜,才能移植重见光明。
据了解,目前全世界约有 1,000 万人在等角膜移植。制造角膜运用的 3D 打印机就和目前市场可见的类似,整体原理概念是一样的,角膜打印除了原料不同,生产卫生和环境控制的标准也有差异,但制造流程是相似的。团队希望量产计划能在 2018 年底前测试,Potgieter 表示,过去人们一直在尝试培养角膜,但如今倚靠这项技术将能大量生产,甚至一天可以制造出数百份。在技术发展之下,运用 3D 打印制造人体组织的类似研究在世界各地都有出现,诸如血管、皮肤等一些简单的身体结构已十分常见,但是3D人体器官打印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也是目前这项技术无法在全球推广的原因。
用于救命用移植的器官在全球各地都非常短缺。例如,在英国,要进行肾脏移植的话,通过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平均要等待944天之久。在美国,每年约有90万死亡案例,或者三分之一的死亡案例,是可以通过器官或者工程化组织的移植避免或者延迟。然而,肝脏、肺和其它的器官供不应求。
每年有数以万计的病患在等待合适的器官移植,设想一下,如果我们能够根据需要“打印”人体器官,病人就可以免去漫长的等待时间。3D打印技术面世三十年来,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紧密。
虽然“3D打印”不再像刚出现时那么吸引眼球,但在这个新兴领域时常有好消息传来。如今,我们不仅能用塑料作为“墨水”打印零件,金属、陶瓷甚至人体细胞都可被注入“墨盒”进行操作。2014年,人们“打印”出软骨组织;2015年,又成功“打印”出供医学研究用的肾脏组织。
3D人体器官打印的出现
事实上,很早以前,研究人员就已经在实验室里培植人体器官,但是直到上世纪90年代,“生物打印”才突然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一切得感谢威克弗里斯特再生医学研究院科学家,他们3D打印出来了人造膀胱。本世纪初,克莱姆森大学生物工程师托马斯·博兰(Thomas Boland )开始利用喷墨打印机来分离生物“墨水”,并最终打印出3D物体。2007年,第一家生物打印公司Organovo成立。这家公司打印的肝脏组织样本用于药物测试和研究。然而,囿于规模、结构和细胞存活时间方面的限制,大部分这样的打印产物只存在于实验室中,很少作为可用的器官进行移植。
而美国维克森林大学的研究团队在《自然生物科技》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把通过3D打印出的“耳朵”移植到小鼠体内,两个月后,植入的耳朵保持了形状,而且还生成了适当的软骨组织。也就是说,这些从打印机里诞生的组织能够在生物体内正常存活并生长。进一步设想,如果这项技术能用在人体上,那医生就能直接用病人自己的细胞,打印出替代性的人体组织或器官,这将是再生学领域的一大跳跃进步。对于失去耳朵的患者来说,如果可以用自己的细胞打印个真实的耳朵,不仅舒适度要比仿生耳朵好得多,也不会有排异反应。
3D 打印流程:“设计蓝图”必不可少
3D人体器官打印和塑料雕像打印之间的原理极为相似:都一个墨盒和喷头,它们可以喷出“墨水”,并且逐层喷墨。不过,两者之间又有明显不同。
我们都知道大多数器官的样子,但是想要打印出适合某个个体的器官,需要先对病人进行CT扫描,然后制出一张“设计蓝图”,对细胞在每层组织中的位置做详细说明。
生物打印机使用的材料并非是PVC塑料或金属,而是人体细胞以及黏合剂。除了使用真正的细胞之外,生物打印机也可以使用干细胞、生物工程材料和其他人体不会排斥的替代物质。例如,2012年,一位83岁的比利时老太太曾成功移植了3D打印的“钛下巴”,2013年,美国一名男子移植了3D打印的“塑料头骨”。
3D打印器官的未来
一旦样本打印出来后,需要将其放到培养器中,以便细胞能够“融合”,彼此之间和谐相处,如同真的器官一样。这一点也是当今3D人体器官打印面临的真正难题。它也是目前这项技术无法在全球推广的原因。另外,康奈尔大学生物工程师胡迪·利普森(Hod Lipson)指出,目前还没哪一种软件强大到可以建立非常详细的器官模型,供研究人员打印3D器官前做参考。
近日,陈海泉教授率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手术团队,在国内首次成功实施一例超高难度胸顶部肿瘤切除术。他们在国内率先应用3D打印技术为患者“私人定制”全仿真肺部病灶模型,精准“铆牢”切除范围和肿瘤位置,成功为一名口底癌患者摘除胸部转移病灶。
52岁的患者金先生,2006年首次检查出口底肿瘤并进行了切除手术,后分别于2012年及2015年复发,先后进行过2次口底肿瘤根治术。2016年年中,患者口底肿瘤病灶已经从口腔“跑”到了左肺上叶顶部,是临床中较为罕见的胸顶部肿瘤。
由于胸顶部肿瘤本身解剖结构的特殊性与复杂性,肿瘤位置时常与肋间神经、星状神经节、椎体及重要大血管毗邻,常规手术切除方式通常因手术视野“局限”,切口暴露位置狭窄,故而患者通常面临血管及神经损伤的巨大风险,相应术后并发症发生比例高。经过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讨论和术前严格评估之后,专家团队决定采用国际上最为先进 CT三维重建图像融合和3D打印快速成型技术,根据患者肿瘤侵犯的位置、大小及空间形状,在3天内便为患者"私人定制"了1;1的胸顶部转移病灶塑胶模型。
3D打印技术已经在医疗健康领域得到了临床应用,复杂的人体器官结合3D打印,减少了患者的伤痛,加快了恢复的速度。这一成果的取得将是医学发展中巨大的进步,或影响我们的将来。如果人体实验证明这一成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这一成果奖拯救数以千计苦苦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在未来,器官捐献或许将变得非常简单,只需要按下「打印」键即可。然而让我们陷入沉思的是,在未来的某一年,3D 打印的肾脏能够像如今的药品一样,在各类媒体上大肆广告宣传吗?如果当这一切都成真的时候,我们还属于人类吗?这也是3D打印器官的挑战:如何阻止人类利用 3D 打印技术,打印一颗理论上比现有健康的心脏更好的心脏,使他们获得更长久的生命?尽管我们能够利用 3D 打印技术打印一对耳朵,打印颚骨,以及肾脏,但是无法打印人类最纯真的笑容,一个笨拙的笑容将是这一切看上去与机器人并无差异。无疑,3D打印器官这是一项跨领域的巨大的进步,但前提是它的目的是积极的,而不是把人类变成3D打印产品。
(来源:新浪科技 青果巷部落、网易科技、腾讯数码、搜狐科技 编辑/ Joy)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