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风暴》:这就是灾难片该有的样子啊|荔枝娱评

2017年10月29日 10:14:03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耷子

  (作者耷子,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影评人,执行制片,江苏省电影电视评论学会理事;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好莱坞殿堂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最近在影片《母亲》遭遇公众恶评的暴击之后,发表了振聋发聩的呼号:“越来越多的声音倾向于纯粹的批判主义,人们好像非常享受看到电影或者电影人被拒绝、被驱逐,甚至被撕成碎片。”老马丁的中心思想是:电影从来都不拒绝批评,但无法容忍过快地被下结论,而作为一种艺术,它与用户对餐厅食品和的士司机的评分永远无法相提并论。所以,当刚刚在北美扑街的灾难片《全球风暴》摆在我们面前时,你不妨先收起惯性偏见,来看看这部电影的完成质量究竟如何。客观而言,《全球风暴》无论是故事设置还是特效场面,都已做到了灾难片的极致,其唯一的不可抗力是:生不逢时。

  1996年的《龙卷风》至今,好莱坞灾难片在中国大陆的吸钞能力有目共睹,但在罗兰·艾默里奇执导的《后天》和《2012》狂卷数亿票房之后,多数观众已对龙卷风、火山爆发、冰川崩塌、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形成了免疫,灾难片与“傻大粗电影”直接划上了等号。如此情况下,耗资1.2亿美元、经历数次补拍和延档的《全球风暴》,给人造成的心理预期已不是“审美疲劳”,而是“审美排斥”。更何况,影片在北美上映的当口,美国遭遇了飓风袭击,没有人愿意在电影院里看到离现实如此之近的惨烈画面,就连美版海报上的宣传语“勇对风暴”都被删除了。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首次执导电影的迪安·德夫林,对于自己的这部大银幕处女作自然不会甘于平庸,《全球风暴》并不是一部胡乱堆积灾难镜头、用满满套路交差的电影,全片60%的篇幅都在编织相对丰富的叙事线索,以强化悬疑、惊悚、推理等类型元素,即便在故事推进过程中不乏逻辑疏漏,但作为一部被刻上灾难片标签的电影来说,《全球风暴》在经营故事方面的努力已远超黔驴技穷的艾默里奇,更不用说比烂成渣的《变形金刚》精彩多少倍。

  灾难片的两大关键词是天灾与人祸,但故事精彩与否还得看两者如何编排。《全球风暴》颇具创意的设定是:天灾早已被人类控制,美国通过技术手段掌握了气象,只是,当这项技术被反面势力利用时,天灾又将重新降临。整部影片中,观众关注的核心并非灾难何时到来,而是幕后黑手实施的阴谋。以往的灾难片,通常只是在展示完壮观的毁灭场面后,以一波三折的救援过程作为剧情推力(如《末日浩劫》),而本片的灾难场面都只是背景板,男主角与弟弟合力与美国当局进行抗衡、秘密调查气象系统被更改的真相,才是剧情的助燃器。每次重要转折确实都有“扯淡”之嫌,但对于一部只有110分钟的电影来说,其戏剧容量已足够撑满三集美剧。

  《全球风暴》里的兄弟情、情侣情、同事情、父女情等等,都不再是为煽情而煽情的存在,它们都结结实实地参与了叙事,也制造了笑点,这在灾难电影中十分罕见。演惯了开挂猛男的杰拉德·巴特勒在片中的状态依旧停留在了《奥林匹斯陷落》《伦敦陷落》中,但他与弟弟、女儿、女同事之间的戏份都十分充实,使得你竟会“不争气”地为这些功能化的角色动容几分。

  关于《全球风暴》的特效场面,最直接的感受是:你仿佛在滚筒洗衣机里待了好几个小时。

  影片外太空场面的视觉效果,要远远优于地球惨遭修理的场面。甚至可以说,主角们在太空作业时所完成的大量动作镜头和太空舱爆炸场面,比作为类型片标杆的《地心引力》更为惊人——天旋地转的逼真感再一次带来了非常强烈的感官刺激。影片中,地面上的管道爆炸、海啸、龙卷风、冰雹、闪电等等,在视觉表现上都相对粗糙,尤其是迪拜塔遭海啸袭击倾斜的画面,已逃不过观众挑剔的眼睛。所以,影片要想冲击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尚有难度。

  按照老马丁的态度,《全球风暴》无疑是一部被轻视了的商业片。对于深谙好莱坞爆米花电影的人来说,该片的BUG自然是数也数不过来,但对于一部论场面有场面,论故事有故事,论明星有明星的顶级快餐电影,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