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思|读书,不是为了做故纸堆的收藏家

2017年10月26日 10:16:31 |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朋友,或许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小时候脱口而出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考作文里也罗列过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的例子,听说犹太人每年人均读书64本也曾惊叹,但现在又如何?

  踌躇满志地下决心读书,却磨磨蹭蹭,书签一直没越过序言,最后翻翻书评草草收场。

  世人都说读书好,一到忙时全忘了,是不是?

  诚然,在技术浪潮的席卷下,飞机、高铁拉长了脚步的幅度,网络、电视扩宽了知识的界限。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已非难事,但学富五车似乎太过厚重,大家更乐于在朋友圈中分享的还是奇崛的风景、异乡的风情。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中,“Lady Gaga的星座和爱好”等信息、“猪为啥不能抬头看天空”等冷知识,紧紧抓着大家的眼球。

  对学习的理解变得五花八门,刷网页也是学习,闲聊天也涨学问,姑且不说蹭个名家讲座是很多青年的不二选择,即便看部电影也能分析出一二三四个立意。如果说:世事洞明皆学问,那么何必非得看书呢?

  读书不仅面临着其他选择的冲击,自身也存在挑战。对古人而言,经史子集构成了阅读的全集,而现在创新、迭代成为主流,知识更新周期不断缩短。80多年前,青年钱钟书立下横扫清华图书馆的誓愿,而2016年我国申请出版的图书已达30多万种,虽皓首不能穷其万一。在古代,经典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五经作为学子的“标准教科书”逾两千年;而现在,《修仙传》和《巨人传》、《夜天子》和《韩非子》在货架上平等地摆列,畅销与否干扰了价值判断。乱花渐欲迷人眼,挑书成为必修课。

  忙到没时间看书;好不容易抽出空,又不知道看什么书;学习不见得非要看书……种种理由,让我们与书籍若即若离、貌合神离。

  其实,时间挤挤总是有的。谁对时间吝啬,时间就对谁慷慨,关键是看我们将这样的慷慨用在读书上,还是用在了享乐上。

  其实,好书从不缺乏。中外先贤给我们留下了书盈四壁,而且在十九大报告中,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建设学习大国等举措,也将从供给侧力推更多好书的涌现。

  其实,读书是学习的最佳载体。问题在于如何重新发掘读书的意义,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遇见更好的自己。

  不知你是否考虑过:开卷有益是越多越好还是越精越好?我想,博览群书不只为了获得新鲜感,似乎插上小红旗、宣布到此一游人生就完整了;更重要的是精读那些澄澈灵魂、识明生智、正心修身的好书。一万多字的《共产党宣言》,青年毛泽东看了不下100遍,引领他成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获取大量的数据、信息不如锻造思维、养成智慧。

  宋儒谢良佐,青年时嗜好历史,其师程颢从史书中随便抽出一段,他倒背如流。本以为博闻强识能得到老师的称许,没想到程颢给了四个字的评价:玩物丧志。在我们看来,读史使人明智,学霸为何要遭到批评呢?其实,学霸不应是终极状态,相比立德修身的大智慧,记诵词章只是小聪明。可以想见,如果史书给予我们的只是作为谈资的轶闻趣事和古人八卦,那伟大的思想者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故纸堆的收藏家。

  所以,无论读纸书还是刷手机,读论文集还是看杂文选,都要有个主次排序和根本归依。亚里士多德的“至善”,孔子的“君子”,就是这个根本。而当代青年人的根本,是“勇做时代的弄潮儿”,是“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以理想为生活建立秩序,有了目标和纲领,静下心来啃大部头能长才干,微阅读、碎阅读照样能长见识。

  其实,读书也好,实践也好,只是进步的阶梯。百川终入海,最终要汇聚到立德修身的生命之流中。书斋里,或许没有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但有广袤的大地,有远方的灯塔,有与千古圣哲神交的契机。朋友们,莫犹豫,抒写人生的大书,需从阅读经典的“小书”开始。

  文 | 石羚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