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逃离南京?这样哗众取宠真的好吗?|荔枝时评

2017年09月22日 12:57:21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肖余恨

  (作者肖余恨,荔枝时评特约评论员,知名时评人,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教授;本文系作者为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日,一则网文在网络上掀起了波澜,这则网文的标题叫《醒醒吧,南京!你为什么留不住优秀的年轻人?》,作者煞有介事地宣称:南京因为提供给优秀毕业生的高薪职位不多,所以优秀的毕业生,正在大规模逃离南京。

  但实际上,这篇网文无论是在数据的提供上、样本的选择上、还是行文的逻辑上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仅举例一二:

  作者称,逃离的人群,以优秀的年轻人为主,尤其是985211高校的毕业生。作者引用了南大商学院教授成志明的话:南京大学的应届毕业生,95%都不会留在南京。是否真的如此,我没有求证成教授,但来自南京大学学生就业部门的统计显示,截止到2017920日,2017年南大毕业生选择留在江苏就业的人数为2386,占就业总人数49.3%。其中留在南京工作的人数为1757人,占就业总人数36.4%留苏留宁就业的人数占据省份和城市流向的绝对第一。要知道,南大是一个面向全国招生的重点大学,将近40%的人留在南京,这是一个很高的数据。

  此外,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拿杭州来和南京对比。宁杭两城,一直有互为瑜亮之称,两城各有千秋,也竞争激烈。曾经有两城网友用对联的形式论战,成为流传甚广的美谈,两位网友也一时成为“网红”。杭州这几年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略高于南京,这是事实,加上马云的阿里系落户杭州,杭州新经济体量确实不小。但中国只有一个阿里,如果按作者的逻辑,全国的人才都跑到杭州去了,那可怎么得了?

  互联网经济不是唯一的经济形态,各地发展侧重点不同。南京这几年,在省委统一部署下,在智能智造产业方面,投入很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对比宁杭的整体实力,不能选择性抓取某一侧面进行强调。

  813日,中国城市中心转发《城市竞争力》课题组的资料,就宁杭之间的发展进行了比较。2016年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南京以“特大城市”的身份明确城市定位,在整个长三角城市群中,仅次于“超大城市”上海,而同处长三角的杭州,定位只是大城市;在综合经济实力方面,杭州自2000年以来,就一直略强于南京——同是江苏的苏州,也一直领先于南京;但在运输能力、教育医疗水平方面,南京强于杭州;在最近公布的“双一流”大学名单中,杭州仅有2所大学入选,而南京有12所高校入选;在人口竞争水平方面,南京也强于杭州。综上,南京的未来发展潜力一点也不逊色于杭州。

  另外有项数据非常有意思。 江苏省经济实力全国第二,但快递业务量不到浙江的一半。快递业务反映的是民营小商品经济的发展,淘宝为首的网上购物平台带活了浙江一大片小商品经济市场,这是浙江商业的特色。杭州与南京的较量实际上是两种经济模式的较量,在未来的发展中,到底哪种模式更好,现在还无法定论,但仅凭自己的一点观感,就得出人才都在逃离南京的结论,恐怕也太片面了。至于文中其它极端、片面的论调,就不一一批驳了。

  杭州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城市,有许多方面全国领先,值得包括南京在内的全国城市学习。但南京也绝非如作者所放言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盛行。南京这几年的发展有目共睹,江北经济开发区作为拉动城市发展的增长点,正在发挥重要作用;在南京召开的“江苏发展大会”打造了开放而有前瞻性的人才云平台……包括南京在内的江苏人,从来就没有“睡着”,何谈醒醒呢?

  当然,并不是说不能提意见。2003年,一个深圳网友居安思危,满腔热忱地在网络上建言,引发了对深圳命运的“世纪大讨论”,也引起了深圳官方的高度重视,这对深圳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建言一定要真诚、科学、客观有据。拿盲人摸象的零星数据和个人观感,就上升到一个宏大的结论上去,这种浮躁、夸张的手法,并不足取。所以,无需妄自菲薄,也不必妄尊自大,南京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相信每个南京人心里都有一杆秤。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