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期性原则指的是将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计划划分为时间长度不一的各种周期,每个周期赋予不同的训练目标,训练过程在不同层次上周而复始地进行循环。
运动训练过程的周期一般分为:多年周期、大周期、中周期和小周期,以这几种不同类型的周期制订各种训练计划。
按照周期性原则,一名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过程可被分解为若干个年度训练计划,一般以年为时间界限,称为年周期或大周期,以此制订半年或全年的训练计划,或者以比赛为时间界限,以此制订训练、比赛、恢复的计划。专业马拉松运动员备战一场比赛往往需要4-6个月的大周期,所以基本采用全年单周期的模式,偶见双周期。
每一个年度训练计划依次分为数个称为中周期的训练阶段,在实践中称之为阶段和月的训练,一般4—8周时间,以此制订阶段或月的训练计划。每一个中周期又分为若干个小周期,在实践中称之为周的训练,通常以日历周为期限,以制订周的训练计划,小周期由若干节训练课所组成。
每年的夏训(7-9月)和冬训(12月-3月)是专业马拉松运动员一年中最重要的两个训练时段。这两个时间段比赛相对较少,运动员可以进行长时间的系统训练,同时,“夏三伏、冬三九”的自然环境,也是任何体育项目训练的最好时机。
实际训练过程中,运动训练过程以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方式进行,每一个循环的开始到结束就是训练周期。每节训练课对小周期负责,小周期对中周期负责,中周期对年周期负责,年周期对多年训练计划负责,形成环环相扣的紧密结构。
著名运动训练学家马特维耶夫所绘的一张经典周期图表
一、坚持进行周期训练的意义何在
在长期训练中,竞技状态的形成与发展依次分为三个阶段,即获得阶段、相对稳定阶段和暂时消退阶段,这三个阶段是以一种循环往复的周期形式表现出来的。坚持进行周期训练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整个训练和比赛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名优秀运动员的成长需要经过多年的艰苦训练,加之训练与比赛会受到诸多的训练因素和非训练因素的影响,因此,训练和比赛工作就是一个系统工程。这就需要对整个训练过程进行精心的计划和实施。
在周期性基础上,便可以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将整个多年训练过程视做为一个大系统,将每年的训练和比赛视做为分系统,每个分系统又由许多分支系统构成。这样便可对整个训练过程进行有效的计划、分工、实施与监控。
2.使运动员展现出最佳运动水平
使运动员得到最佳发展有两重涵义:第一,要能够挖掘出运动员的最大运动潜能;第二,要能够在每一年的重大比赛中出现最佳竞技状态。前者是按照多年训练目标通过系统化地实现每个训练阶段的训练目标的必然结果,后者则是合理计划和完成年周期中每个小中周期训练目标的必然结果。
3.使训练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具有可操作性
在周期性基础上,教练员对运动员经过多年训练可能达到的总目标心中有数,而且也清楚地知道每一年需要达到的分目标,以及每一个中周期、小周期乃至每节训练课的小目标。从而非常清楚什么时候该怎样练以及练的目的是什么。这样,一方面有利于教练员实施训练计划并组织训练过程,另一方面也便于对每个训练环节的效果进行测定和评价,并根据反馈结果随时修正训练。
所以,无论是专业运动员,还是业余运动员,训练周期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从实践经验看,要想显著提高运动成绩,每年至少要有7~9个月相对系统、连贯的周期性训练。
二、训练周期的生理学分析
运动训练中有诸多矛盾需要协调。周期性原则最重要的作用之一就在于能够以人体生物科学与身体机能发展规律作为基础,协调训练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包括训练内容与训练时间、精力之间的矛盾,身体素质发展与保持之间的矛盾以及训练和比赛之间的矛盾,使整个训练有序地进行。
人体在一段时间内保持高度竞技状态进行运动后,由于消耗大量的能源物质、对机体结构造成微损伤,运动机能有一个削弱的过程,即需要一定的休息和调整。在这个调整期内,虽然训练减少,竞技状态有所下降,但机体对运动的适应性不会很快消退,同时身体机能也在逐渐恢复。如果运动负荷刺激足够大,那么运动机能不仅会恢复到原先状态,并且还能有所超出,这时给进行下一周期的训练刺激,运动机又能达到新的层次。可见,每个训练周期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达到更高的水平。
1、训练内容与训练时间
绝大多数体育项目均要以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为基础。训练程度高低与身体素质水平直接相关。解决好在有限的训练时间和运动员有限的体力范围内,安排各种训练内容的难度,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所需要发展的各种训练内容列出清单,依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安排,这就形成了训练周期。
2、身体素质发展与保持
身体素质的发展与保持过程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若想保持一种已经得到较大发展的身体素质,如力量素质,每周进行一次最大肌肉力量课就可以实现。但想使之有所发展,每周至少需要两次最大肌肉力量练习课,若想使之得到更大的发展,可以安排每周三次。
然而,机体经过大强度和大运动量训练后,机能恢复所需要的时间至少会超过24小时,在极高负荷训练课后,甚至需要更长时间。所以,每周能够安排的大负荷训练课的次数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安排的大负荷训练课越多,所需要的恢复时间就相应越长,留给其他素质发展与技术发展所剩余的训练时间就相应越少。
鉴于这种矛盾,教练员必须围绕当年最重大的比赛,精心做出本年度的全年训练计划。在基础训练期,训练重点是发展有氧能力,每周安排较多的大负荷有氧能力训练的内容,而速度耐力相对较少。随着训练向前进展,基本身体素质基础训练的比重相对减少,速度耐力成分逐渐增多。
在赛季前期,训练的目的是在保持住已经获得的身体素质水平基础上,重点实施技术训练内容,即在本阶段重点发展与已经提高的身体素质相适应的专项技术;待到重大比赛前,与上一个训练同期相比,身体素质已经有所发展,技术也有所改善,从而使增强的身体素质水平与提高的技术水平相结合,形成更强的运动能力,一般将此称为出现了“最佳竞技状态”。以这种状态进行比赛,应该能够表现出当年的最好成绩。
最佳竞技状态不可能保持很长时间。运动员在赛季以最佳竞技状态完成主要比赛后,体力会下落,于是进入调整期(休整期)。再次按照上述思路在更高的水平上进行新的一轮循环。这样在更高的起点上循环往复,使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不断提高。这就是蕴于运动训练的周期性原则背后的科学基础。
3、训练与比赛
运动训练的目的就是为了比赛。但训练和比赛实质上是一个矛盾的混合体。扎实的基础训练就像向银行存款,而大型比赛则是从银行取款。因此,运动训练安排中需要考虑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力图最合理地摆正训练和比赛的关系。
在指导运动员训练时,应在认真分析运动员特点与项目特点的基础上,为其大致确定长远发展目标,制定出多年训练计划。在多年训练计划基础上,制定每年的年度训练计划。在制定年度训练计划时,应紧密围绕当年的最重大比赛进行设计,将其分为若干个小阶段,并确立各个阶段的发展重点。目的是通过精心安排使最佳竞技状态出现在重大比赛时。
三、没有周期训练,容易出现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训练中增加训练负荷(训练量和强度)是提高运动水平的前提。但是很多刚入门、缺乏运动知识和经验的跑友,都经常利用渐进性原则来增加运动负荷,比如每周跑量递增百分之几、每个月配速提高几秒等等。
这样的模式看似很有道理,因为提高训练量或强度必须在适应前期训练的基础上循序渐进。但是,这也存在明显的弊端:
1、没有明显、充足的恢复时间,容易造成疲劳积累,即便训练负荷不大也容易出现过度训练。
2、没有突出重点课次的训练质量,而这些重点课恰恰才是提高水平或准备比赛的关键,否则只是大量的垃圾跑量堆砌,意义不大。
所以,很多业余跑友单靠简单的渐进性模式来作长期训练,可能很快便达到了平台期,在几个月的训练后就没办法再进步,甚至在一段时间后出现过度训练或厌跑情绪。
四、业余跑友该如何安排训练周期?
对于业余跑友来说,最需要关注的是中周期的安排。中周期一般持续4-6周,建议业余跑友每个中周期为4周左右比较合适,第一周运动量和强度逐渐增加,第二周开始把运动量拉到最高点,第三周开始逐渐降低运动量,增加运动强度,第四周再次降低强度,把运动量逐渐拉起来。当一个周期结束后,进行7-10天的调整。调整训练时,以10~12公里慢跑为主。整期结束后,又开始下一个中周期的训练,如此循环。
至于大周期的安排,专业运动员长达4-6个月的大周期对于业余跑友来说不太容易实行。而且,如今比赛的机会大大增加,很难对每一次比赛进行专门的准备。所以,合理地安排全年的训练和比赛,有目的、有选择地以赛代练、以赛促练,使得在重大比赛之际达到最佳竞技状态,往往变得更重要。有时候可以将一部分比赛作为提高训练强度的手段,比如:参加全马前两周左右参加一次半马作为训练课。不过即便如此,还是建议业余跑友们多训练、少比赛。
在无法了解大家自身运动水平的情况下,建议业余跑者在制定训练计划时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1、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讲,训练方法是为了获得比赛的成功。因此,有氧训练和无氧训练都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业余跑者来讲,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是目前大家更应注重有氧训练为主。
2、过渡训练和训练不足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明显,业余跑者往往不好做判断。一般来讲,超过自身最大能力的75%的负荷和配速能够产生可喜的训练效果,而超过自身最大能力的60%的负荷和配速仅能维持训练水平,而超过自身最大能力的50%以下的负荷和配速则基本属于无效训练。
3、控制训练强度最简单的方法是:检测心率。业余跑者,有氧训练时心率保持在145次~160次/分左右最好,这个区域发展有氧耐力效果也最好;当心率在165次~180次/分,已开始接近无氧训练的负荷,属于混合氧供能(最大摄氧量应该在60~80%的负荷),这个区域的训练,有多次马拉松经历后,可以偶尔尝试;当心率超过180次/分以上的时候,基本属于无氧训练(最大摄氧量应该在80%以上的负荷),理论上不太建议频繁尝试。
如果到了呼吸急促、跑不动、说不出话的程度,就表示已接近乳酸值的最大限度,若不降低配速,会因乳酸积累过多而使肌肉被迫停止工作。所以,这时候大家要逐渐把配速降下来,而不是立刻停下来。注意:以上心率以自测为准,平时大家可以跑完后可以自测几次心率,与心率带的数据做一下比较,找准误差(往往心率带略偏高5-10次/分)。
4、在没有很好的有氧耐力基础作保证情况下,不建议短时间内过渡到无氧训练。另外,在把握不准运动负荷和配速时,与其训练过度,不如训练不足。
5、适当的训练(指有氧训练)和最大限度的训练(指无氧训练)是不一样的,往往最高的成果不是从最大限度的训练提炼出来,而是从适当的训练中产生(提炼过程:有氧→无氧→专项成绩),因此,大家一定不能盲目地追求训练强度。
最后提一点,周期训练是要建立在长期连贯、系统训练的基础上。否则,如果训练断断续续、或者运动负荷一直比较小,那么机体很难产生适应性变化和超量恢复,那么训练期或调整期的交替意义不大。
参考资料:《Periodisierungstechniken》
本文为98跑原创,文章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