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论文的价值,不可能被网文消解|荔枝时评

2017年09月18日 14:21:23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王昱

  (作者王昱,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青年时事评论员;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近,浙江大学发布了《浙江大学优秀网络文化成果认定实施办法(试行)》,将优秀网文纳入学校科研成果统计、各类晋升评聘和评奖评优范围“的创举,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担忧这样的方式会让科研流于粗鄙,似乎网红都有了晋升教授的资格,有人觉得它打破了片面强调核心期刊的单一评选机制,有人窃喜这为自己的评聘升职提供了捷径。

  应该承认,在现行职称评价的框框里,核心期刊的发表量常被当做高校教师晋升的唯一通道。这对那些重视专业实践、活跃在公众视线中的应用型知识分子不大公平。但这项新规是否就能扭转局面,为评奖评职打开了一条坦途呢?我觉得是需要存疑的。写篇一千来字的网络文章,和写篇扎实标准的核心论文,投入的时间精力不可同日而语,如果发几篇网文就能等同于核心期刊,谁还愿意下大力气研究冷僻的知识?这会让“学术成果”显得很儿戏,消解了踏踏实实坐冷板凳的意义。此外,媒体的版面数量、对稿件的需求程度,要比那几个屈指可数的期刊大多了,发表的几率也成倍跃升——作为一所知名985高校,浙大不会连这点常识都没有。

  细读规章原文,其中有句话耐人寻味:“优秀网络成果由党委宣传部每年六月牵头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认定”这说明,“发表网文”和“核心期刊”之间并不存在天然的等号,想划上等号,申报认定是绕不过的环节。但一些媒体在转载时十分大胆地把标题定为《在主流网媒发文、微信超十万+等同核心期刊》,搞得好像发了文章,资历簿上就记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好像标准一下松弛了、门槛一下低矮了。这不仅是断章取义的误读,更是对广大高校学子和学术研究者的误导。

  无法忽略的现实是:在庞大的学者队伍中,“教授”永远是相对稀缺、难以攀登的塔尖。就算开了个新口子,那也必然对应着一套新的审查机制,伴随着蜂拥而至的参与者。不要觉得有了这项新规定,就能分分钟评上教授了,你能写,别人也能写。发表量水涨船高,对“优秀这一标准的界定,也会随之增高。真正被抬高的,不是晋升的机会,只是平均资历罢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优秀网文对学术论文的冲击力,其实非常有限。

  综上而言,以为发几篇网文就能免除撰写学术论文、等候漫长的发表周期之苦,实在是过于天真。核心期刊学术论文的价值,不可能被随意地消解。否则,是对学术精神的伤害与背离。

  新规中罗列的平台,无论是官媒,还是成熟的商业网站,本身影响力就十分可观。在多年的内容生产中,它们两微一端已经积攒起了相当庞大的用户基数,发篇文章收获“十万加”的阅读量并不是什么难事。平台的光环不能等同于自己的本事,在这种情况下,仅仅以点击量来衡量学者的水平,难免有失偏颇。但是,既要把网络平台纳入评价机制,又要打破“唯点击量论”,优秀网络文化成果到底该以何标准来衡量呢?

  在此情形下,高校尽快出台更细致的配套规则十分必要。比如严格控制网文“在评职评优中的权重、严格控制申报审批程序、细化评价标准等等。让公众明白,肯定优秀学者的网络成果,并不意味着职称含金量的下降,也不会消解严肃研究的意义。如果没有这些配套措施,空有一腔打破旧机制的热情,其实撑不起任何事。反而会造成一种“大学精神竟已堕落至此,不想学问之多寡,只顾学衔之高低”的不良情绪,造成高校和公众的意见撕裂。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