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电影好看却不是我期待的诺兰|荔枝娱评

2017年09月03日 21:00:21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祖纪妍

  (作者祖纪妍,“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青年戏剧导演,电影学硕士,影评人;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敦刻尔克》是一部各个方面都能给到80分以上的片子,却不是我所期待的那个诺兰。我期待的诺兰是一位结构大师,他的非线性叙事玩得比谁都好,但却从来不为了形式而形式。当他有足够巧妙的形式搭配足够适合的内容时,我们会看到《追随》《记忆碎片》《盗梦空间》等在结构上有突出创举的电影;当他不把精力全部倾注于结构时,我们则会收获一部艺术性足以名垂电影史的超级英雄电影《蝙蝠侠:黑暗骑士》和一个永远被影迷津津乐道的经典反派小丑。但是这一次,我觉得诺兰陷入了叙事炫技的“中年危机”里。

  之前,我认为诺兰的电影中最薄弱的环节是情感,这次诺兰用实力颠覆了我对他的印象。《敦刻尔克》是一部饱含深情的作品,而其中最鸡肋的部分恰恰是结构。其实从结构特点上来说,这依旧是诺兰式的非线性叙事。陆地的突围、海上的救援、天空的援助,三位主角,三条线索,把一周、一天、一个小时三条时间线索编织在一块,既集中又全面地展现了敦刻尔克大撤退中的艰难选择和复杂群像。但是这么做的意义何在呢?这么复杂的叙事真的为影片增加了更为深厚的意蕴吗?个人认为,与简单直接的分段叙事相比,这样的结构不但没有产生新的意义,反而会打乱各个故事原有的叙事节奏。不但时间地点的频繁转换会让人觉得十分跳戏,而且情节经常在情绪高点上戛然而止,观众们刚刚积累起来的认同和感动便会因为叙事线索的改变而被迫中断。

  当然,我不是说《敦刻尔克》不好看。这部电影很好看。虽然在风格上并没有很鲜明的作者印记,但是并不影响它好看。《敦刻尔克》是一种很传统的好看,很好莱坞主旋律的好看,很像《拯救大兵瑞恩》似的好看。而这部电影之所以好看,是因为诺兰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影像和故事的象征意味。

  诺兰在《敦刻尔克》中有两大主要任务。一个是视觉艺术上的任务,他要用更为宽阔的银幕、更为巨大的视像来展现40万人被围困的窘迫和局促。另一个则是政治上的任务,他要为二战中最著名的军事撤退正名,他想让全世界的观众再次想起这其中的痛苦和艰险、牺牲与成全。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三个故事并行发展的非线性结构终于对影片的表意帮上了忙,不是因为打破了时间线,而是因为这三个故事本身自带的互文性质,让导演在有意无意间完成了一种象征。《敦刻尔克》关于象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结尾。陆地上的主角汤米终于回到了祖国,他在火车上给战友朗读丘吉尔关于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演讲。他的声音持续着,但是画面却切到了天空英雄法里尔沉稳淡定地完成了一次完美的迫降。这种声画对位的处理,非常形象地诠释了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一次成功的“软着陆”的战略意义。那一刻,理智在告诉我不要上导演的当,但感情上还是难免热泪盈眶。

  象征,是用图像化的方式直接引起观众共鸣的最好方式。三个代表性的人物本身就是全景化群像的一种象征。从塑造角色的角度来看,三个角色都很片面,也都很符号化,但是“象征”的手法不在乎这些。当三个典型的人物在典型的情境下引起观众足够强烈的共鸣之后,这部电影的一切成功便都是水到渠成。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