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画刷屏结束后,自闭症患者怎么办?|荔枝时评

2017年08月30日 09:59:41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王昱

  (作者王昱,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青年时事评论员;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信很多人同我一样,这几天的朋友圈被腾讯公益的购画活动刷屏了。在数十位特殊艺术家笔下,看不到障碍与病痛,恰恰相反,对生命的感悟与热爱流露得淋漓尽致。但之所以是购画而不是募款,是指捐出一块钱,就可以将画作保存进手机,用作背景图片,相当于购买了虚拟产品。

  这是一场带有浓郁时代气质的慈善活动。在互联网元素渗透进社会每一道血管的当下,慈善模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依靠社交平台凝聚注意力、扩大影响力已经成为屡试不爽的思路。这是互联网+慈善的可喜之变,我们当然要为之拍手叫好,但在欢欣鼓舞的同时,为了让慈善走得更远,也必须看到它的局限所在。

  这次的购画活动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受热捧,除了人性的善意本能,很大程度上来自病患群体精彩出众的艺术表现,在画作中表现了令人惊讶的天赋,巨大的反差让人动容。这说明我们对特殊群体的关注,还是很依赖于寻找让人眼前一亮的由头的。如果没有这些画作的催化,单拎出一个为自闭症患者献爱心的活动,就很难产生这种效果了。可相比于庞大的自闭症群体,有艺术特长者终究是少数。往长远看,如果以后没有更新颖、更触动人心的,这次的热度会很难超越。

  一次性的刷屏过后,慈善注意力难以为继——这正是当下所有依靠网络、社交平台进行求助的局限:个案难以转化成具有普适性的方式。当公众的注意力被更新、更奇的事情转移后,困难群体还是会再次回到善意饥渴中。这也正是我所担心的,当购买渠道关闭了,当一元钱购买的图片被其他新鲜事刷过去,这些自闭症患者怎么办?

  冷静地观望我们的公益现状,迅速从社会中打捞起善心不难,但一个围绕自闭症的长久、可持续、成体系的帮扶机制远未形成。评价一个慈善项目到底怎么样,不能光看它初衷善不善良、效果好不好、传播广不广泛,而要看它有没有在形成这个机制上进行努力。从这件事看,购画只是个临时的、短暂的项目,到达金额后就停止了,并没有稳定化的迹象。

  什么叫持久、稳定?就是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中,让自己的项目成为某个特殊群体的稳定求助对象。让社会知道,如果有这样的问题,我可以去求助谁?完成这个过程,显然不能依赖于一次精彩的策划、人气爆棚的刷屏。这不是给善心满满、赞誉满满的主办方泼冷水,而是探寻长久慈善路径绕不过的问题。

  破除一次性的刷屏式慈善困境,可借鉴的渠道是打造专门化项目。比如著名记者王克勤联合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共同发起的大爱清尘,专项救治尘肺病。也设计了很多互联网活动,也掀起了不少小高潮,但都是在尘肺病这个大标题下进行的。几年下来,一个偶然的慈善设想变得专业化、稳定化,燃起持久的热度。这种稳定性,就是昙花一现的刷屏项目需要努力的:需要让不幸的病患知道,我有这方面的困难可以找谁。

  还有人说,在购画活动中传递的网民热情,正是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的基础。的确,火热的刷屏盛况,充分说明这个所谓人心不古、世态凉薄的社会中,其实填装着大量暖意。这些暖意应该被呵护,更应该被良好地收集与使用。如何让它们不仅在一场全民刷屏中短暂爆发,更成为常态化的涓涓细流?如果没有让人惊叹的精彩画作,应该怎样让特殊群体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这是所有公益人必须需要思考的问题。

  不否认短期喷薄的善意,但注意力能有多快地凝聚起来,就能多快地消散开去。这不是悲观的预期,而是基于互联网传播曲线的知悉。我当然关心这次公益购画,能让多少人实现艺术梦想、能让多少人迅速摆脱痛苦。但我更关心的是,当刷屏热情褪去,当画作沉没在图片库里,还有多少人记得,有这样一个沉默的群体,瑟缩在社会的角落里,守望着你我的关怀。​​​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