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的无人机、京东的无人仓、阿里的无人超市、百度的无人驾驶、西门子的无人工厂……今年夏天,在人工智能的快速引领下,“无人时代”这个标签彻底火了一把。
对我们来说,人工智能的崛起可能是件好事情,也可能是件坏事情。人工智能的时代正在到来,身处其中,不能盲目自信,也不能妄自菲薄……
一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工智能时代扑面而来,那些在变革中止步不前甚至背离变革大潮流的人和事,最终也将被时代所抛弃,无一例外。
对企业而言,发展人工智能毫无疑问是巨大的机遇;但也有不少人担忧,未来他们的工作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可以预见,人工智能技术未来将逐步代替工厂工人、修建工人、司机、快递及许多职业岗位。
但这样的担忧也不必被无限放大。回顾过往,每次人类迎来新的技术革命,都会伴随着各种争议,担心新技术会成为就业“杀手”。事实证明,每次技术革命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其间,虽然出现工人失业问题,却并没有带来长期大规模的失业潮。
相反,新技术的发展还创造出了更多新的工作岗位。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研究数据显示,制造类机器人直接或间接地增加了人类就业岗位总数。到2020年,机器人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直接或间接创造的岗位总数将从190万增长到350万,每部署一个机器人,将创造出3.6个岗位,是名副其实的就业“助手”。
对于传统产业而言,人工智能的出现,不是替代而是互补,传统产业的智能化,将催生更多的人工智能需求和技术革新要求——
人工智能可以改进研发设计模式,使企业更加快速、准确地把握市场的千变万化,发掘个性化需求,强化传统产业特色、差异和创新发展的能力;
人工智能也能帮助企业丰富、延伸服务功能,促进产品服务化,形成制造与服务、企业与市场更加良好的互动机制;
面对要素成本和资源环境制约,人工智能还可以提高设备和资源的利用效率,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多价值,深化传统产业转型发展、内涵增长的路径;
在组织和管理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也将推动企业建立新型组织结构、业态模式和运营方式,降低管理成本,形成越来越多的智能企业、智能工厂。
随着人工智能应用逐步深化,除了模式转换和效率提升,传统产业还将迎来更多翻天覆地的变革。
人工智能好处多多,但天上不会掉馅饼。在人工智能时代,每个人也要做些什么才行。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未来的生活注定是自动化、智能化的生活。因此,与其怨天尤人,不如从心理上准备好迎接人工智能时代,把精力投入到技术革命和管理创新等方面,不断提升个人素质。只有这样,无论对手是人还是机器,都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
人工智能不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人工智能不是万能的,人工智能还有很多“不能”。
近日,一则新闻令人深思。报道称,目前暑期培训市场已经有了“少儿编程培训班”。培训机构说,6岁的孩子即便不认识英文单词、不会用电脑键盘,也可以学。该机构还称今后“不会编程就失去与机器人、人工智能交流的能力”。且不论6岁孩子是否适合学编程,单就“人工智能”这一高大上的“帽子”已使家长们承受不起。有人直言,“培训6岁孩子学编程,不是人工智能,而是人工忽悠”。
上述事例并非个案。在人工智能潮起的当下,已经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苗头和现象。
首先,拿人工智能做幌子、当噱头。
当前,把人工智能与特色小镇这两种热门的模式互相嫁接,其“钱”景值得期待。但在这个互相融合的过程中,必须立足长远,突出人工智能这一产业特色,强化内涵建设,适度确定城镇规模,形成良好的产城互动,防止借人工智能之名行房地产之实。人工智能沦为特色小镇项目建设的噱头,人工智能特色小镇的发展就走向房地产化,导致人工智能和特色小镇的“两败俱伤”。
其次,刻意套近乎,放大、夸大产品原有功能,把人工智能概念模糊化。
比如,在智能电视领域,今年上半年人工智能电视集中爆发,越来越多的电视都打上了“人工智能”的标签,仿佛一夜之间传统的电视都已“进化”为人工智能电视。然而,事实真相并非如此。所谓“人工智能电视”推崇的人机交互功能,目前仍停留在有限的语音交互层面,功能并没有明显提升,也没有体感识别、面部识别、情感识别等更为深入的交互方式。智能电视的语音功能其实早在两三年前就已搭载,只不过当时人工智能概念还鲜为人知,才没有成为主推卖点。
再次,盲目追风,忽视风险。
比如在金融领域,当下不论哪种“机器人理财”和所谓的人工智能投资业务,都暗藏着较大风险。一方面,机器人理财到底算资产管理业务、财务顾问业务,还是投资顾问业务,目前没有明确的标准和界限。这就给少数不法之徒打着人工智能投资旗号,行非法集资之实以可乘之机。另一方面,即便是持牌机构进行的人工智能投资理财活动,也容易引发出一系列难题:机器人投资是否合规、赚了钱如何分配、亏了算谁的等等。这些问题不仅是简单的法律和道德风险,更涉及金融系统稳定健康发展全局。
最后,随心所欲、无限神化人工智能。
在当前新的热潮下,人工智能发展尤其要保持清醒头脑,吸取人工智能61年发展中的教训与经验,切忌借机圈钱圈地、一哄而上,给人工智能设定不切实际的目标,提出过高的期望。
三
人工智能加速前进所伴随的,是一些“黑科技”也在不断进入监管的空白区,特别是一些“无人”技术。
对“无人时代”不能不管,因为这涉及的是基本的安全问题。安全一方面来自使用。比如,如何在无人驾驶汽车上路前,对其安全性进行全面评判?无人机如何能够不影响飞机的正常起落?物联网设备与设备之间,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其顺畅沟通与交流,但无人设备们需要面对的,是与普通人共同拥有的公共环境,仅靠技术优化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因此,对无人设备的使用权限与范围必须有相对严格的规定,使它们不对公众的基本安全造成影响。而且,监管明确后,也将对无人设备制造厂商的产品设计方向给予指引,对违规使用的处罚也才“有据可依”。
与此同时,“无人”也意味着一旦出现问题,使用者与服务提供者的责任界定将更加困难。比如,无人车一旦发生车祸,如何判断使用者、软件提供商还是车辆制造商等多方主体各须承担怎样的责任,如何在后续赔偿和保险理赔中进行规定?在无人超市里,一旦店主事后才发现商品被损坏或者被偷窃,是否追溯以及又该如何追溯顾客的责任?这些都是监管需要考虑的问题。
对公众而言,“黑科技”让人啧啧称奇是一回事,而一旦无人设备与设施广泛进入社会,就会引发相应的担忧,如果监管能对基本使用安全作出有效规定,无疑能给公众吃下一颗“定心丸”,这也才能为无人技术进一步推广和拓展使用场景留出更为充足的空间。
另一方面的监管则来自数据。无论是保证无人驾驶能够实现的众多传感器,还是无人超市对用户行为数据的收集,无人技术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解放人力,还在于大数据时代,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收集分析而产生的更大价值。比如,有大量消费者拿起货架上的某款产品又放下,如果能够捕捉到这个动作,生产商家就可以考虑,是否定价略高,让消费者犹豫不决。但同样,对数据的授权、使用乃至交换和定价同样应该有清晰的监管要求,避免公众在不知不觉中泄露隐私,同时也要对无人技术涉及的基本数据安全有所规定,否则一旦被非法入侵,“无人”场景将很有可能带来难以想象的破坏。
必须指出的是,监管绝不能“闭门造车”。一个多世纪前,英国在汽车刚刚出现时颁布了“红旗法”,规定市内汽车限速2英里一小时,并且汽车前几米必须有人手持红旗先行对行人进行警示,就是监管无视创新能量的反例。监管部门也需要对行业充分调研,了解技术进步的趋势,掌握公众的需求,在松紧之间找到最好的平衡。
编辑 / 万政、王咏倩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