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利平成长于江苏阜宁沟墩镇,是国内最早接受旅游专业教育的学生之一。毕业后,他跃出国门,飞赴美国落地生根,成为美国名校普渡大学旅游管理学博导,反哺家乡旅游与教育事业。
今年5月,蔡利平返乡参加江苏发展大会。6月底,他又与普渡大学老师造访母校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巩固交换生合作。在此类数不清的跨国交流中,他以乡情为纽带,装点着江苏与美国民间往来的拼图。
求学:国内第一所旅游学校的首位学生
1977年,蔡利平参加全国首届高考,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全国录取率仅有5%。与很多学霸的传奇青春不同,起初,蔡利平并不在这5%的幸运儿之列。
令他惊喜的是,次年,全国第一所旅游学校——江苏省旅游学校(现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于无锡宜兴建成。学校在全省77届尚未录取的考生中遴选出500余人,吸纳为首批学生。凭此机会,蔡利平赶上了首届高考的末班车。
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旧址
那年,蔡利平的入学学号是78001,即学校首次招生中第一位正式注册的学生。回想起这段懵懂间降临的“奇缘”,蔡利平感慨万千,不无自豪地说:“我是新中国第一所旅游学校的第一位学生”。
1991年,改革开放的大潮已席卷全国,深入人心。“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已经离开校园11年的蔡利平,敏锐地嗅到了国际化气息,决定放下国内工作,飞赴美国深造。
蔡利平回忆,当时没有非常明确的目的,只是怀揣着父辈的期望和教书育人的念想,便只身前往海外,并在百年名校普渡大学修完旅游管理博士。由于中美不同的高校环境,蔡利平毕业后没有选择留校任教,但当他赴新墨西哥州立大学教书三年后,普渡向他投来橄榄枝,并开出十分诱人的条件,可以灵活调整职称评定年限。
“我意识到,这对于一个起步晚、又不是一直传统读书上去的人来说,这是一次和时间赛跑的机会。”并且,在蔡利平眼中,普渡与中国合作较多,应当是他在中美交流上闯出事业的优秀平台,因此,他决定重返普渡。如今,蔡利平已晋升旅游管理学终身教授和博导、健康与行为科学学院副院长、旅游研究中心主任,于普渡所在的印第安纳州旅游界声誉日隆。
论今:为做旅游而做旅游 是行不通的
离家去国多年,在蔡利平眼中,中国在世界的存在感愈来愈强,已不再是跟随者、模仿者,甚至在部分领域成为了领跑者。在这般时代背景下,地方想发展旅游,若再单纯依靠景点来吸引游客,未免流于表面,有失深度,应该从城乡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社区人文气质中去挖掘。
由于普渡大学与江苏合作单位沟通密切,蔡利平时常能够回到盐城、回到阜宁。在他眼中,家乡虽也拥有如金沙湖、庙湾古城这般的常规景点,但比起“规定动作”,更能令游客动情的是软性“自选动作”,是城市与乡镇交融的环境、百姓闲适热情的生活态度。往年,他回到母亲的村子里,周边环境脏乱,难以入眼。而近年来,通过改造,街道焕然一新、整洁有序,居民们认真、热情地面对生活中的柴米油盐。每每他出门散步,都感到舒适惬意,对家乡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蔡利平(右一)与印第安纳州旅游局长一行考察江苏乡村旅游
今年,江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大批特色小镇。蔡利平就此形势认为,“特色”之所以为“特色”,应该是小镇本身所固有的,是当地居民乐于接纳的文化属性,而不是靠效仿他人、移花接木。若这般“借鉴”,对外会使游客审美疲劳,对内则会搅乱居民原有的生活。
“做乡村旅游,地方一定要考量清楚:我是为谁搞旅游?是为游客,还是为居民?最终目的是让当地闯出名气,还是通过旅游给百姓带来收益?”虽然专攻旅游业,但蔡利平对旅游的价值有着清醒定位。在他眼中,地方应该把旅游视作提高生活水准的途径之一,而不是唯一。万不能为吸引游客,把本地原有的生活方式打破,此般纵使赚得盆满钵满,也未必能使百姓的生活质量得到质的提升。他直言,“为了搞旅游而搞旅游,是行不通的”。
乡情:身在美国 心系江苏
虽常年旅居海外,但蔡利平仍与家乡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身为旅游学教授,又兼职于美国印第安纳州(普渡大学所在州)旅游委员会,蔡利平既在推动美国印第安纳州与江苏的教育往来,又在沟通两地的旅游合作。
普渡学生在南京旅游职业学院徐霞客雕像前留影
出席江苏发展大会时,蔡利平指出,美国大学生了解中国的欲望很强,他们非常需要国际视野,实地感受世界旅游市场的变化。因此,他每年都组织普渡学生造访江苏,在蕴含中国管理特色的酒店修学,首先学习汉语和文化,同时交流专业知识。在蔡利平眼中,国内很多酒店的管理理念,已走在国际前沿,值得作为教学范本,向世界推广。普渡与他的母校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的合作亦是密切,愈来愈多的普渡学生来江苏交流学习。
近年来,蔡利平一直“常回家看看”,沟通家乡的对外合作。今年6月,在他的推动下,印第安纳州历史最悠久的公立文森斯大学与阜宁县教育局展开合作,派遣美国老师来到阜宁,参加支教活动。此外,通过他的“牵线做媒”,江苏省阜宁县和盱眙县已分别与印第安纳州的两个地区缔约,建立友好县市。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