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线城市打响“大学生争夺战” 抢人筹码谁更牛

2017年07月05日 07:39:09 | 来源:央视财经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央视财经《央视财经评论》)又是一年毕业季。国家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大学毕业生总数将达795万,增量和增幅均超往年。以北京和上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户口指标持续收紧。而自今年上半年以来,以武汉、成都、长沙和西安为代表的多个二线城市,则密集提出了一系列留住百万大学生或者吸引百万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计划。

  针对多地出台的“人才新政”,7月3日《央视财经评论》邀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宏山、央视财经评论员刘戈,共同探讨“人才新政”的新亮点,以及如何向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二线城市为何会打起人才的“争夺战”?这些城市需要依靠什么来吸引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杨宏山表示,“大学生争夺战”的背后有两个重要因素。第一,部分二线城市之间竞争激烈。目前,国家的城市体系发展战略有所转型,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收紧了落户门槛,这对于二线城市而言是一个改进城市品质的大好时机。同时,在人才争夺的竞争中,人才本身在城市的定位中也是分层次的:对于高端人才,城市提供的政策优惠的含金量会更高。第二个方面,国家的城市发展战略正在经历转型,而这些二线城市纷纷抢夺人才、提高城市品质,这实际上是在对接国家新的战略,使得国家转型的政策能够更好地落地。

  央视财经评论员刘戈指出,现在积极参与到“人才争夺战”中的这些城市,像成都、西安、武汉、长沙等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当地大学非常多。比如,武汉的在校人数是全国第一,大学的数量是全国第二。同时,这些城市的生活成本相对沿海城市而言较低,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它们具有一个成本和收益的洼地。但是,这些城市在人才方面更多的是“输出”,学生在这里念了四年书,毕业却都去了北上广和沿海城市。所以,这些城市想通过更多的办法,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前景,把来这里念书的学生留下来,这些对于中部大型城市的发展前景来说,是具有非常大的意义的。

  此外,杨宏山教授补充道, 985、211等高校的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素质,这些毕业生进入社会后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这对于二线城市而言实际上是留住了一个人才,是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实际上也是对城市的房地产发展的贡献。

  据调查,大学生对于工作首选的去处,选择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人数占43%,而选择二线省会城市和三线城市的人数比例,差别并不大,分别是32%和24%。该如何看待这个比例?

  杨宏山教授认为,这些比例能够反映出今天大学生的真实心态,在某种意义上说,也能够表现出不同城市各自的就业机会与发展潜力的差异性。实际上,相比二线城市,一线城市不仅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多,它的就业和未来发展的潜力也更大,公共服务的完备程度也比较高。同时,随着二线城市快速的崛起,二线城市在公共服务等方面和一线城市之间的差距在日渐缩小。

  财经评论员刘戈表示,对于真正优秀的大学生来说,相比户口,他们更看重的是机会。现在仍有许多大学生选择去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是因为这些城市在他们的印象中是机会最多的,有没有户口并不重要。而对于成本洼地的二线城市而言,它们能不能够创造更多的机会,能不能让优秀的大学生觉得来到这个地方和去北上广深有同样发展的可能性,这些才是能否吸引人才的关键。

  对于“怎样把在一线城市读书的同学吸引到二线城市”刘戈认为,最关键还就是看城市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机会。在以前,许多企业,包括一些跨国公司,都把他们的总部或者重要的生产基地安排在沿海城市,或者是一线城市。但是现在这些成本并不划算了,于是一些大公司开始把他们的基地、科研基地、生产基地纷纷搬向中部,包括武汉、成都、重庆,这对于二线城市来说,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项目,同时也能拥有更多、更宽松、更加积极的一种创新创业的氛围。这样一来,这些二线城市就可能会吸引到这些,比如说在北京或上海念书的学生。

  最后,杨宏山教授总结说,二线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取决于三个要素,第一个要素是就业机会,尤其是高端的就业机会。第二个要素是发展潜力,实际上这种发展潜力是与产业结构的升级相关的。第三个因素是城市,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宜居的环境,它是由公共财政提供支撑所打造的一个优质的公共服务体系,这种优质的公共服务体系,不仅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也包括道路交通、园林绿化等等这些设施。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