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地下管廊打造郑州“隐形地标”

2017年05月25日 06:41:45 |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本报记者徐建勋李林

  5月23日,郑州雨后初晴。走进郑东新区白沙园区综合管廊项目施工现场,眼前的一幕令人震撼:长达数公里的作业区域,近两千名施工人员散布其间。在一段已经开始施工的主体管廊底槽,记者用跨步的方式丈量,底槽竟有15米多宽。

  电影《虎口脱险》中巴黎下水道可以行船的镜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工地负责人说:“建成后,各类管道都会被整整齐齐地码在管廊内。平时,巡查、维修汽车可在里面行驶,畅通无阻。”作为郑州市8个试点地下综合管廊中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郑东新区白沙园区综合管廊项目建设,为正在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的郑州打造“隐形地标”。

  “里子”是城市的生命线

  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元素诸多,其中地下综合管廊可称得上是一条隐形且重要无比的“生命线”,不仅承载着城市水、电、气、暖、通信等必需资源的供给与循环,更决定了城市未来发展的规模与格局。

  2016年,郑州在国家财政部、住建部联合开展的“全国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竞争性评审”中脱颖而出,顺利入选全国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同年郑州市共有8个综合管廊项目一并规划上马,郑东新区白沙园区综合管廊项目以其规模和投资额度居项目之首。

  在热火朝天的综合管廊项目工地上,钢筋工组组长陈华伟正和大伙儿一起蹲在槽底捆扎钢筋。汗水像一股股小溪不停地从他的头上流下,又很快在工装上晒干。和他一样,上千名一线工人正奋战在各自的岗位上。

  “地下综合管廊也叫做地下公共管沟,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该项目负责人徐新勇说,“综合管廊建成后,城市地下将一改无序杂乱的面貌,有工程维修车保驾,大郑州的‘里子’将保持整齐有序。”

  四通八达的“地下长城”

  作为迈向现代化、国际化的省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通盘布局,长远谋划。进入本世纪,郑州市抓紧安排地下综合管廊规划。2000年,时任河南省省长的李克强主导规划建设郑东新区时,前瞻性地确定在CBD副中心规划建设综合管廊。

  2013年8月,我省首个地下管道综合管廊项目在郑州市正式启动。当年郑州市即完成570平方公里、总长度2.3万公里的地下管线探测,建立了三维地下管线信息系统,摸清了管线底数。

  目前,郑州市除8个试点项目外,还有非试点在建综合管廊项目4个,总建设长度约23.7公里。快马加鞭建设的8个试点项目,分布在二七商业区、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南区、惠济区花园口镇、金水区科教园区、马寨新镇区、郑东新区白沙组团、航空港区高铁会展商务区和园博园片区。

  “2016年10月27日,郑州市综合管廊试点项目举行了集中开工仪式,目前各试点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近40公里项目正在进行土方开挖及混凝土浇筑施工,已完成土方开挖约442万方,完成投资近10亿元。”郑州市管线办相关负责人介绍,郑州编制了《郑州市综合管廊专项规划》及五年滚动规划,规划至2020年,城市建设综合管廊将达到214公里,至2030年将会延伸到575公里。

  大手笔成就大文章

  据悉,根据管廊的功能差异,每修建1公里需要花费8000万元到1.2亿元,投入巨大。此外,综合管廊还需高成本维护。

  “管廊的设计寿命是50年,经过检修加固达标后仍可使用,总体成本相对划算。就社会效益来说,地下管廊可以避免多次开挖带来的交通问题、路面损耗,也避免了管线开挖中误损等多个问题,统筹利用地上地下空间资源,又好又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所长冯德显说。

  城市规划建设是篇大文章,既要看重“面子”,也要讲究“里子”,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让市民百姓的生活更美好。网友“我爱我城”认为,城市管理者将真金白银投入到“看不见”的地下,是一种务实、长远、科学的执政理念,这种不图“看得见”、一心为百姓着想的做法值得点赞。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