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江苏发展大会即将于5月20日在南京举行。为了彰显江苏企业气质,凝聚江苏品牌力量,再创江苏品牌辉煌,荔枝新闻重点策划“江苏品牌记忆”系列,寻访企业匠人、追问企业初心,追忆江苏“老字号”品牌给一代代江苏人留下的时代印记。系列报道分为品牌追忆和深度专访两类,正在陆续推出。
荔枝新闻专稿(文/时雨)
(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百年时光有多长?可以让一个家族三代更迭,可以让一座城市历经沧桑。
每一座城中,都会有众多店铺随着世事的变迁载浮载沉,有些被磨难击垮、没入尘埃,而有些则在磨难中一次次站起、历久弥新。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呼,名为“老字号”。
商界生存与博弈,不为外人熟知。而他们所创造的品牌,却长久浸润在百姓的衣、食、住、行之中,与记忆的丝线交织勾连。
在江苏近百家老字号企业中,我们撷取一二,读读时代与他们的故事。
南京 | 绿柳居
1912年,秦淮河畔桃叶渡边,一家仅有三五张桌椅的素食小店开张了。绿墙绿轩,杨柳依依,“绿柳居”因此得名。
绿柳居菜馆以清真菜品和素菜为招牌,“素菜荤做”更是一绝。在其“全素宴”中,传承人用豆腐皮、面筋、腐竹等制成“鸡鸭”,质地形象十分逼真,切开“整鸡”,“鸡丝”俨然可见。
“过年的饭桌上,缺了绿柳居就不完整”,每逢春节,绿柳居各门店都会排起长龙。其养生的菜肴,不仅下达市井,而且上通庙堂,孙中山、蒋经国、孔祥熙以及宋氏姐妹,都曾是这里的常客。
即使是“一出世即为名”的绿柳居,仍不可避免地需直面时代的巨变。为在现代化企业中突围,绿柳居升级生产线、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创建清真食品产业园,力推线上自助点餐,吸引年轻人。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秦淮河畔的人潮熙熙攘攘,百年绿柳居依然蒸腾着茂盛的生气。
无锡 | 三阳南北货
上些年纪的无锡人,或许还有这样一段记忆:逢年过节,就去“三阳百货”采购,到“世泰盛”买布,想吃馄饨就到“王兴记”,买酱排骨便去“三凤桥”。
如今,无锡人常挂在嘴边的是:“到哪里去?”“到三阳去”。三阳,即指现在的市中心,而90后、00们常去扫货的三阳百盛购物广场,前身便是这“三阳百货”。
1929年,过海如等8位商人在大市桥堍开设三阳南货店。几年后,又在南货店左侧开设三阳茶食店。1958年,两店合并,命名为三阳南北货商店,营业规模居全省翘楚,无锡市中心三阳广场以其命名,辉煌业绩可见一斑。
如今的三阳广场高楼林立、繁华喧嚣,而在上世纪,三阳广场还只是个小小的十字路口。直到90年代中后期,三阳广场进行拓建,三阳南北货商店改名为三阳百盛广场有限公司,世泰盛等老店旧址先后被拆除,改建购物商厦,建造现代化新广场。
徐州 | 老同昌茶庄
去美芳照相,去两来风喝辣汤,去老同昌买茶叶,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徐州人的首选。
老同昌茶庄原名同昌茶庄,是河南王大昌茶叶店的分号。1927年,茶庄在徐州大同街开业,经营浙江春茶,生意颇为红火。
1938年,茶庄被日军轰炸为一堆瓦砾,十年经营化为乌有。第二年,二掌柜马蕃周决定与河南总店脱离关系,更名“老同昌茶庄”,在炮火中幸存的两间伙房里重新开张。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乡物资交流活跃,茶叶市场扩大,老同昌迎来新生。
老同昌主产茉莉花茶,对其生产十分考究,采撷营养最为丰富的春茶为茶坯,选伏天最好的茉莉花加以混拌,再根据徐州人的口味窨制拼配,制出的花茶汤清、味浓,入口甘甜、回味无穷。
现今,公司共有18家连锁店,经营各类茶叶、茶具等3000多种产品,成为淮海经济区规模最大的茶叶公司。
清茶一盏,入喉时多是浅浅苦涩,而后才有悠悠清甜。老同昌制茶,命运亦似茶。
常州 | 梳篦厂公司
“扬州胭脂苏州花,常州梳篦第一家”,相传,慈禧太后梳头曾“日梳千次、容颜焕发”,其所用的象牙梳,便来自常州。
常州梳篦厂的前身,名叫“真老卜恒顺梳篦店”,始创于明朝天启年间,经历早期四代人的艰苦创业,工艺代代相传达三百余年。
建国后,经过公私合营和历次变迁,梳篦店“变身”常州梳篦厂。最初,工厂常年亏损,直至 2002年,企业改制,成立常州梳篦厂有限公司,逐步扭亏为盈。
近年来,随着生活习惯的变迁,传统梳篦被各种时尚俏丽的功能梳所取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为扭转困局,梳篦厂针对大众生活消费习惯,推出五档梳篦产品,分别定位为典藏、轻奢、梳疗、礼赠和旅游纪念,迎合市场差异化、个性化需求,同时发展电商、微商,拓宽销售渠道。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昔年皇亲贵族享用的“宫梳名篦”,在新时代融入市井,得以破茧成蝶。
苏州 | 黄天源糕团店
苏州人喜爱吃糕,就像北方人重视饺子一般。猪油年糕、桂花糖年糕、蜜糕……在“无糕不欢”的苏州,黄天源糕团店闯荡美食江湖近二百载。
黄天源糕团铺始于清朝道光元年(1821年),因其口味迎合苏州人的喜好,开张不久便名声鹊起。
好滋味百年如一日,新中国成立后,黄天源作为老字号,得到各方面的重视,店面不断扩大,生意愈发兴隆。
苏州人饮食精致,有“不时不食”的传统,爱吃与时令相符的食物。黄天源深谙此道,每月都有当季主打糕团:一月闹元宵、二月撑腰糕、三月清明团、四月神仙糕……
逢年过节,去黄天源买应时应景的糕,是“老苏州”浸润在骨子里的习惯。
除讲究时令,黄天源还精于改进辅料,如糖年糕分桂花白糖、桂花黄糖,猪油年糕有玫瑰、枣泥、薄荷等口味。
近年来,黄天源还嗅到了人们的养生需求,推出低糖、低油、低脂种类,各色糕点至今达二百五十余种。
南通 | 大生集团
1895年,甲午战争失利,清政府主导的“洋务运动”彻底失败。风雨飘摇之际,清末状元、近代实业家张謇于南通创办大生纱厂。
张謇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间最大的功德,便是能让百姓得到最低水平线上的生活,维持生计。
那时的国人对“企业”、“工厂”、“机器”非常陌生,通过四年的艰苦创业,大生纱厂终于在1899年正式投产,而后又在时代洪流中几度沉浮:
一战期间迅猛发展,抗战和解放战争中严重受挫,待新中国成立转型国营后,终于熬得新生。
如今,走进第二个百年的大生纱厂,在晚清旧址上建起新的总部大楼,成立省级技术中心、企业院士工作站,先进的研发中心、数字化车间,走出旧时代的阴霾,日渐成为我国纺织工业的领军人之一。
淮安 | 浦楼酱醋食品公司
于淮安人而言,从小到大,浦楼酱醋总在厨房占据着一席之地。逢年过节,人们还会拎着瓶瓶罐罐,去酱醋厂打酱油,孩子们还能借此换些零花钱。
浦楼始创于清朝道光年间,因背靠淮安地标性古建筑清江浦楼而得名,所产酱油有白汤、红汤之分,白汤酱油以“色如油、甜又鲜、挂碗边”为特色,问世以来一直是招牌产品,虾子酱油、甜面酱、豆瓣酱也颇吊人们的胃口。
1956年,浦楼酱园实现公私合营,成立清江酱醋厂,并在80年代迎来黄金时期。可好景不长,90年代后期,酱醋厂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曾雄踞几代淮安人厨房的企业,一度跌至停产边缘。
2000年,为保护老字号,淮安市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支持浦楼改制,由9名企业骨干出资买断清江酱醋食品厂,成立淮安市浦楼酱醋食品公司。
改头换面的浦楼,继承百年来的酱油品牌,辅以推出食醋、糕点,陆续上市百余种产品,终得以熬过劫波,迎来第二春。
盐城 | 农华智慧农业科技公司
江苏农华智慧公司原名江淮动力公司(简称“江动”),是中国工业史上首批专业研制动力装备的企业。
江动的历史可追溯到抗战后期,前身是新四军三师枪械修理所。硝烟散尽后,江动在建国初期由军工厂走向市井百姓,转行从事农机具修造。
1958年,江动试造出盐城第一台拖拉机,并投产2105柴油机。在那个靠拖拉机跑运输的年代,诸多“老盐城”的家中,第一台柴油机便来自江动。
几十年来,这家从战火中走出的企业,在和平年代依靠转型,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1962年,被国家列为地方重点企业;1992年,柴油机总产量突破100万台;1997年,于深交所挂牌上市……
2011年,江动战略转移,正式进军农业领域,从事插秧机、收割机、园艺拖拉机、玉米收获机的研发与销售。
扬州 | 三和四美酱菜公司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酱菜是扬州传统美食,问世于汉朝,兴盛于明清,在古今扬州人的餐桌上流连不衰。
解放前,扬州酱坊共有70多家,家家有高招,其中以“三和”、“四美”两家百年老店为最。“货真价实,童叟无欺”是两店祖训,相传光绪年间,无论老幼,只要花一个铜钱,就能买到一碟小菜,店员还会在酱菜上滴几滴香油,送客出门。
解放后,经过企业改制,三和、四美合并为三和四美酱菜公司,传承昔年酱菜师的匠心。至今,公司还保留着“日晒夜露”的传统制作工艺。白天晒太阳,夜晚收露水,使酱的香气得到充分融合、渗透。
乳黄瓜、萝卜头、什锦菜是三和四美的招牌产品,对其选材、加工无不严苛,如乳黄瓜,必须选用扬州特有的线瓜为原料,在黄梅季节清晨顶露采摘;萝卜头,则选用特色“晏头”小萝卜头作原料,要求色白、皮薄、甜脆、大小匀称。
经商仁义,正是三和、四美代代不息的为商之道。
镇江 | 丹阳酒厂公司
中国酒文化横亘古今,一壶酒,半斤肉,方寸餐桌恍惚间成了江湖。
丹阳酒厂的前身是建于明朝的“福源糟坊”,距今已近四百年历史。
“味清花上露,色似洞中春”,丹阳酒厂擅产黄酒,江南饮食喜甜,一方水土便养出了酒厂冠绝全国的甜型黄酒“封缸酒”。
封缸酒色泽深褐,口感甜而不腻,香而不艳。一缕酒香从南北朝飘散至今,仍为酿酒工匠视为使命般代代传承。
然而,几乎和所有黄酒企业一样,丹阳酒厂在进入新世纪后,遇到了发展瓶颈。公司总经理、非遗传承人许朝中提出,传统酒业应向现代葡萄酒业学习,立足传统,转型升级。
2006年,丹阳酒厂开始改制,而后建立新厂,将百年古法与现代生产相融,打造酒文化长廊、黄酒博物馆等文化设施,使新厂不仅为生产基地,更是4A级工业旅游景区。
泰州 | 上池斋药店
泰州兴化市东城外大街上,有一座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的老建筑,这里并非园林一角,而是家创于清朝康熙年间的药店。
上池斋药店上层为药库,底层店堂,装修古朴雅致,融明清、民国建筑风格为一体。药店主营“丸、散、膏、丹”,购料地道,选料考究,制料精良,坚持一药一包,特色药品“丁沉丸”“状元丸”“龟甲散”享誉兴化。
而这药店的命运,却远不似那中草药香般,令人悠悠然赞句“岁月静好”。
21世纪初,上池斋曾一度陷入绝境。医药市场放开后,兴化城区药店由最初的6家,猛增至140多家。加之水路萧条,店铺所在地失去了昔日的繁盛,百年老店里,一时只剩下3人苦苦支撑。
为发掘上池斋的文化旅游价值,2005年,兴化市政府对店铺进行翻修扩建,使其成为当地代表性古建筑群。2013年,经国务院核准,上池斋成为泰州首个全国文保单位。
三百年光阴流转,无论世事沉浮,上池斋仍坚持中药,恪守医德,悬壶济世。
老字号虽老,却并非因“老”才显珍贵,而是因其在时代跌宕中,仍能顽强适应、不断创新的生命力。
在生命力的背后,是一代代经营者、手艺人前赴后继的努力,他们用双手抵抗着外界纷杂,呵护着来之不易的店铺与品牌。
他们的名字难以被历史一一铭记,不忘传统,接力传承,便是我们对老一辈匠人最好的缅怀。
在你的生活中、回忆里,还有哪些曾陪伴你成长的老字号?请在下方留言,丰富江苏品牌的老故事。
(感谢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淮安、盐城、扬州、镇江、泰州等市市委宣传部为本文提供资料)
在本文下方留言你记忆里最难忘的那些具有年代感的物件、品牌,将有机会获得大礼包(健身臂袋+充电宝+蓝牙音箱)!参与"寻找全球江苏人:晒坐标点亮世界"活动,更有机会赢超级大奖!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