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目送是做父母的必修课|荔枝时评

2017年04月19日 15:56:32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闫红 

  (作者闫红,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知名作家;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近,一对深圳夫妇的家庭困境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张勇夫妇亲手送到美国留学的女儿准备嫁给美国人,可能不会再回来了,而他们又没有去国外生活的愿望和能力,可能这辈子都很难再跟女儿见上几面,所以,张勇感觉自己辛辛苦苦几十年,为别人培养了一个女儿。和女儿谈崩之后,他处于崩溃的边缘。

  他们的故事被媒体报道后,在网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有骂女儿不孝的,也有骂父母自私的。但之所以能引起热议,是因为这是一个极具普遍性的问题。不久前,有朋友得了个小孙子,提起此事,他一丝喜气也无,只是摇头叹气。他的儿子,也是出国留学,找了个外国老婆,从此黄鹤一去不复返,即便混血小孙子玲珑可爱,但是他看得见摸不着,看到别人儿孙在侧,更怀疑自己当初做了个错误的决定。

  送子女出国留学,已经成了中产阶级的标配,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面对这样的问题。豁达的父母固然有,像张勇以及我这个朋友这样的也不少,剩下的,也许是打碎牙齿往肚子里咽,对自己说:只要孩子过得好就行。

  即使不出国,子女成年以后去北上广等大城市发展,将父母留在老家的,也面临着聚少离多、难以照顾到的问题。所以,才产生了“空巢老人”这样的名词。

  会出现这样矛盾,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我国养老体系还不够健全,虽然理论上说,子女应该有自主的人生,但养儿防老,仍然是不够完善的养老体系的一种补充。老人生活出现问题,首先想求助的,不是社会化服务机构,而是自己的子女,孩子一旦出国,心理上首先失去了依靠。

  但更重要的,还是感情世界里的缺失。中国式父母,把子女看成自己生命的延伸,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为了培养孩子不遗余力,最著名的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孩子有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一再搬迁,可以想象,每一次搬迁,她都要斩断过去的社会关系,努力习惯新环境。但是相对于孩子的远大前程,自身的感受是完全不重要的,孟母早已把自己看成一枚火箭,人生价值就在于将孟子这枚导弹送上天。

  如今的中产阶级可谓个个都是孟母,为了孩子上个更好的学校,砸锅卖铁地买学区房。除此之外,还要花大价钱上各种补习班兴趣班,乃至于辞掉工作去陪读等等。似乎只要孩子成功了,自己所有的牺牲就都有了价值,同理,孩子不够成功,自己的人生也就全完了。

  张勇夫妇正是如此,新闻里多处写到他们对孩子如何的疼爱,甚至孩子出国时没钱,他们也是不怕周折的,将大房子换成小房子供养孩子的梦想。一年三十万的学费,对于工薪阶层的他们不是个小数目,可以想象他们夫妇的付出与牺牲。孩子的出息也曾让他们觉得扬眉吐气,可是,这出息的最终结果竟是与他们分割,他们猝然间无法接受,终至于崩溃。

  龙应台在《目送》里这样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说到底,每个生命个体都是自己的,父母应该有父母的生活,孩子也应该有孩子的生活,大家只是一场交集,谁也不该成为谁的全部。

  但对很多父母来说,当初那样不计其余地付出之后,面对这人财两空的局面,内心自然有极大的不平衡。

  将来这个问题还会大规模地爆发,要想减轻它的伤害,一方面,寄希望于社会化养老体系越来越完善,另一方面,为人父母者在努力培养孩子的同时,也应建立维护自己的小世界,阅读,旅行,健身,培养各种能够让情感有所寄托的兴趣爱好。把孩子的到来与离开,都看成常态,也许才能让自己和孩子活得更加自由,而以自由为基础的爱,才是有力的,也是真正有价值的爱,这也许是父母能送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