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身边的工匠,寻找匠心精神,继续关注江苏广电总台和江苏省总工会共同推出的《江苏大工匠》。紫砂壶,被奉为茶具之首,它从"一丸泥"到"艺术品"的蜕变,正是靠着工匠从心头到指尖的功夫。一起来体会紫砂大师季益顺潜心浸营的这一充满泥土气息的艺术。
"人间珠宝何足取,岂如阳羡一丸泥"。紫砂,古朴醇厚、不媚不俗,自古为文人雅士所钟爱。相传,宋代大词人苏东坡就曾在江苏宜兴亲手制作了著名的提梁壶。宜兴,盛产紫砂,也滋养着一代代匠人。
季益顺:“我已经从事紫砂40多年了,紫砂是我内心的乐趣、爱好。”
57岁的季益顺,出生于紫砂兴盛之地宜兴丁蜀,18岁开始学习制壶技艺,23岁进入中央工艺美院深造。耳濡目染的熏陶,严格规范的磨练,让他对紫砂技艺有了独特而敏锐的理解,并在传统素器的基础上,创作出了一系列诗情画意的花器作品。
这件《宜兴紫韵》,季益顺把绘画、浮雕等手法综合运用到壶体装饰上,集中体现了宜兴"竹的海洋、茶的绿洲、洞的世界、陶的古都"这四大特点,其中对溶洞的表现手法,更是独具匠心。
季益顺:“在紫砂没表现过的就是这个盖面,壶的桥梁做成了宜兴的溶洞,里面好像有溶洞的岩石,还有一个小船,船工在摇船。我要先把里面做好,然后把这个盖子好好地梳成这个形状,做起来要很小心,要把它的尺寸、高度、面积全部要算好。”
"匠者,始于心才能见于器",对季益顺来说,从生活中寻找灵感还远远不够。他努力挖掘历史文化背景,从传统中汲取创新的养分,创作,不分日夜,只为一个完美的作品。
季益顺:“可能是个职业病,有时候可能晚上做梦会做到茶壶的造型,打开灯马上就用铅笔画草图。然后明天清醒了再整理、修改,达到它的完美。”
在手工艺领域,创意最终要落实到手上。以《母仪天下》这把壶为例,季益顺用金银丝镶嵌、五彩泥装饰,愣是做出了景泰蓝的华贵效果,在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大师评选中获得了极高评价。这背后,则是三个多月的潜心制作,从选矿、粉碎、研磨到和泥、制坯、烧制等每个环节的精益求精。
季益顺:“我都要带着放大镜,做到细化的线条可能都要屏住呼吸,呼吸大了有时候一不小心就要重新搞,这个盖子我估计就做了六个。”
吴冠中美术馆馆长、收藏家承强:“季益顺的作品,都是像工笔画一样的。他在上面花的功夫,从他的构思到制作,有一种超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季益顺对制壶工具也有独特贡献,先后改良了规车,盖圈的制作,让所有从业者从中获益。在技艺传承方面,他更是不遗余力,从业以来累计带了两百多个徒弟,其中十多位已经是高级工艺美术师。
季益顺徒弟刘方健:“师傅要求我们对待每一件作品都要精工细作,精益求精。”
季益顺:“工匠精神,我认为是时刻保持一颗匠心。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脚踏实地。本着作品比生命更长久的态度去做好每一把壶。”
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脚踏实地,我想正是工匠精神的精髓所在,也只有秉持着这颗初心,才能做出比生命更长久的作品。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