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新闻专稿 记者/周安琪 摄影/夏天)
采访坐标:江苏南通
看起来毫无关系的三个人,因此次采访而相识。作为一个观察记录者的角色,笔者试图通过以下几个场景回溯,再现这次珍贵的相遇和对话。
因敬畏而忐忑 尹联
采访提纲洋洋洒洒四千字 却卡在了一句开场白
采访对象是一位素昧谋面、方言浓重的95岁老者,七十年沧海桑田横亘在两代人之间。
怎样愉快地聊天,如何挖掘足够多素材——这是尹联最头疼的两件事。
15日早上,在从南通市区开往如东邱荣林家的一个多小时里,尹联几次翻开密密麻麻的采访提纲,不时跟另外两位小记者商量。
地方政府派了三位干部陪同,还请来南通日报记者杨新明做我们的“方言翻译”。待热热闹闹一群人全部跨进门,邱老的小客厅已经快塞不下了。
邱荣林坐在桌旁等候。初次见面,三位小记者围绕邱荣林身边促膝而坐,聊天状态却在“邱老您好”之后戛然掉线。不过眼前的场面显然令老爷子挺高兴,说道,“把我的章拿来吧。我戴上‘意思意思’!”
呵!真是个懂“套路”的老爷爷。大伙儿都被这句“意思意思”给逗乐了,气氛顿时活跃了不少。
大女儿从里屋取出一顶红军帽和一枚奖章——这是2016年,中共中央、中央军委颁发给老人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章。邱老恭恭敬敬把帽子扶正,鲜亮的红色五角星位于额头中央。“好了,你们拍吧!”他笑呵呵地招呼随行摄影。
邱荣林的心里很明白——大多数人络绎不绝,是为了自己背负的“活历史”而来。作为见证祖国从危难走向光明的共产党员,他便也将自己融进这份仪式感里。不为难,不抗拒,慷慨地呈现给来者最浅显易懂的部分。
只要你愿意听、尝试去理解,他就毫无保留地给。从一枚章、一顶帽开始。
老小两代人顺利“破冰”。
举重若轻 邱荣林
“我的刺刀这么短,他们的,那么长!”
1936年,16岁的邱荣林加入中国共产党。对党的信仰,自此被他缝在心上。动荡年代里,他相信党能带领人民冲破黑暗;和平到来时,他也信党能守住光明。
1942年,邱荣林与日军正面迎战。他被敌军的尖刀打断门牙,下半部分嘴唇一整块皮连着肉被翻起,“我的刺刀这么短,他们的,那么长!”邱老爷子用手比划实力的悬殊,眉梢上扬,声音洪亮,像在给膝前围绕的孩子们编织一个惊心动魄的冒险故事。但那不是故事,是真真切切的凶险、迄今未愈的伤口。
75年过去了,在邱老嘴角左侧,还有一道长长的疤痕清晰可见。除此之外,始终搁在桌上的右臂也是在战争中落下了永久伤残。谈及伤病,老爷子举重若轻,言谈间充满了豁达和通透。
而笔者看到尹联却是微微蹙眉的,身体前倾,一声不响。这道褪不去的疤,想必令她难忘。
三位小记者问邱老,“为什么您不放弃?为什么您还要往前冲?您为什么那么坚定地跟党走?”爷爷耳背得严重,似乎没有听懂这一连串问号。孩子们也就作罢,不再追问。
不知他们是否弄明白了这个问题。在最终的人物通讯稿里,尹联会给出答案吗?
红色气质 何以薪火永续
我们的故事,还没说完……
因新病旧疾,老爷子不能久坐。尽管如此,他坚持连比划带说地同我们交谈了两个小时。
在后来对学生的回访中,摄影记者匡卉尤其对此感触颇深。匡卉在大部队离开后多留了一刻,拍下这张老人在家里做雾化治疗的照片。
或许这一幕令她忽然意识到,之前两小时的交谈和欢笑是多么珍贵。那几乎花尽了邱老浑身的力气。
临别前,杨新明记者扶住邱老的肩说,“我们都向您致敬,谢谢!”老爷子听了,立刻举起方便活动的左手,给我们敬了一个礼。下意识的习惯性动作,是作为军人烙进心魂里的气质。我于是提出,想为邱老专门拍一张单人敬礼照片,他同意了。
待周围人散开去,邱荣林独自坐在厅堂正中的椅子上。他整了整衣襟,没有抬起左手,而是缓缓地,举起了行标准举手礼的右臂,努力伸开因伤残而蜷曲的指关节,留下了这张相片:
岁月无可回头。
生而为人,总会慢慢沉入时光深处。唯有对后世的精神灌溉,是不惧时间的。
三位小记者此行所见所感,都是课本里读不到的震撼和动人细节。
翌日,他们放弃了参观市区博物馆的机会,再次奔赴如东,向邱荣林的家人及周边进行扩展采访,搜集素材。那股干劲儿,是青年一代90后的能量和责任感。
尹联和她的小伙伴们将如何记述此次“90后”之间的对话?共产党员的红色气质,又将如何被接力、传承,乃至薪火永续?
这份8000字的人物通讯,笔者很期待。荔枝新闻也将持续跟进,及时报道最新活动动态。
一张合影。南大小记者、荔枝新闻记者与邱爷爷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