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苏叔阳:我不喜欢《当你老了》

2017年03月30日 21:52:20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荔枝新闻专稿 文字/周诗婕 视频/李奕)

  精致的格子西装,儒雅的金框眼镜、熨帖的满头银发——79岁的苏叔阳精神矍铄、笑容爽朗,用气场诠释着一位智叟的光芒。第一位获得联合国颁发“艺术特别贡献奖”的中国作家、作品《中国读本》被翻译成15国文字开创中国图书走出去的范本……苏叔阳的成就令人钦佩。但人们更感念的是他向死而生的精神:两次罹患癌症,在病历纸上写完了《中国读本》的初稿。他一进演播室就笑谈,“我最不喜欢《当你老了》这首诗。老人不该是‘睡意昏沉炉火边打盹的模样’”。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长达1个小时的访谈里,苏叔阳用诗意的句子勾勒出一位永葆赤子之心的顽童模样。

  苏叔阳,剧作家、作家、诗人,笔名余平夫、舒扬。他以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特有的历史视角,创作了诸多国内外广为流传的文学著作。代表作有《中国读本》《夕照街》《春雨潇潇》《故土》《理想的风筝》等。戳看视频,了解苏叔阳其人>>

  家国情怀 恋到深处的乡愁

著作《中国读本》

  继承传统文化、记住乡愁是这些年苏叔阳一直坚持的叙述。谈到苏叔阳,《中国读本》是绕不过去的。“一个人,一本书,向世界介绍中国,他做到了”——《中国读本》发行1500多万册,并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被西方社会视为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必读书。而苏叔阳也由此被誉为“中华文化的一张名片”。

  提及传统文化,苏叔阳始终充满带着敬意的骄傲,“中华民族的群体性区别于西方的部分就在于传统文化。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又最现代的文明。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说,在公元前800年到200年,是人类的文明轴心时代。那时只有三个或四个民族产生了哲学,就是希腊、印度和中国”。

  在传统文化中,乡愁又是最切己的部分。苏叔阳曾在多个场合谈到“记住乡愁”。访谈中,他也动情地说,“记住乡愁就记住了这个民族整体性格的核心。乡愁即乡恋,恋到深处方有些惆怅。就像谈恋爱一样,爱到深处,总会有些淡淡的惆怅”。在他眼里,乡愁已不仅仅是一个名词,而成为一种诗化的语言镜头,“你对故乡的记忆是细枝末节的画面。也许是哥哥姐姐来接你,雨滴把头发打湿在你脸上,你会记得很深”。

  正如苏叔阳对传统文化和乡愁的理解,公允的判断和诗意的表达也是《中国读本》的最大特色。谈及创作过程,苏叔阳眼眶含泪,“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这个任务太重也太光荣了。当时我是在病中接到任务。全家开了座谈会,最后决定:无论如何,该治病就治病,要快乐地去写。为此,我遍览祖国博物馆,也看了考古资料,用脚和书页丈量中国。那时,我深切地感觉到,中华文明真的太悠长太灿烂了”。

  家国情怀成为支撑苏叔阳写作的动力。1994年,苏叔阳罹患癌症,一夜之间头发花白,他的初稿甚至写在病历的背面。对于这些经历,他一笑而过,“写这东西可能对战胜癌症有好处”。戳看视频,读懂苏叔阳的家国情怀>>

  电影情结 秉持文学王冠上最明亮的珍珠

电影《夕照街》

  很多人生中重大的转折,在苏叔阳都是清浅一笑。他常道,“我始终是个涉世未深的少年郎”。谈及为何从党史研究转向文艺创作,苏叔阳也轻描淡写。“我是小孩子脾气,最早是好玩。那时候我刚上大学,什么文艺活动都喜欢”。1978年,业余文学爱好者苏叔阳创作的话剧《丹心谱》,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演出创作一等奖,从此与文艺界结下深厚的缘分。

  1979年,苏叔阳调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做编剧,一待就是20年。他所创作的《夕照街》《春雨潇潇》名震一时,至今仍被誉为“80年代的抒情诗”。谈到做编剧的20年,苏叔阳神采奕奕,“这是我真正学习艺术的20年,也是我人生中最灿烂的20年”。他至今感念着北影对他的培养和信任,谈到编剧时难掩热情,“一个有责任的剧作家应该秉持电影是文学王冠上最明亮的珍珠”。他笃定地认为,“文学是电影的灵魂”。

  不过,谈及中国当代电影,他却不甚满意。他蹙眉道,“中国电影呈现出愈发世俗化的倾向”。他比划着分析原因,“过去的艺术很神圣、有仪式感,是把自己当作艺术品,就像是一只牛一只羊,奉献给艺术之神。而现在没有这种崇高”。对于当代编剧,他循循善诱,“电影不是在演绎东西,而是在诠释生活的真谛。电影需要用真诚的态度,去感染别人,就像把自己奉献给艺术之神的牺牲”。戳看视频,看苏叔阳的电影世界>>

  诗意人生 永远寄希望于明天的太阳 

  作为一名老编剧,苏叔阳不忘嘱咐后生。终其一生,苏叔阳始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访谈中,他郑重谈道,“我的最高志愿是当一名好老师。一名老师的幸福是没做过老师所不能体会的”。他认真总结了三条寄语,送给当下的年轻人:“一、年轻人,要学习要读书要实践,不要怕失败。二、不要害怕命运的拳头把你打得头破血流。要站立起来,向前走。三、要寄希望于你明天没有见到的太阳。要努力活着,去迎接另一轮新的太阳”。戳看视频,看苏叔阳寄语>>

  他同时精选了一首送给老伴的诗《我的赠予》,致敬那些用青春朗诵的少年时代。他动情回忆道,“从小我就喜欢朗诵,朗诵是对诗人内心的表达”。温柔的诗句唤出缱绻的爱情:“最珍贵的,我赠你我的心,——这支八毛钱的铱金笔”。

  访谈最后,苏叔阳和老伴相扶离开。正如坊间盛传的关于两位老人的佳话:“我俩一出去就手拉手。有人问,哪个是苏叔阳?人家就说,有一个白头发老头牵着一个胖胖的老太太,那就是他。”

  那时,我们还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在南京与苏老的相遇,重拾着知识分子的初心。这个诗意创作又诗意人生的老人一如南京这座城市,“用文化和底蕴沉淀出温润敦厚的灵魂”。戳看视频,触摸苏叔阳的诗意人生>>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