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时光簿】“两会”时间结束 四海八荒怎么看?

2017年03月15日 10:41:04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今天(315日)上午,随着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闭幕会的举行,今年“两会”正式落幕。

  在这十多天里,从经济到民生,从改革到发展的各种议题,或细小暖心,或宏大务实,仿佛为全世界擦出了火花。不仅国内媒体在花式抢镜争相报道,国外媒体也在全程注目,避免失声~

  数字显示,今年的中国两会吸引了来自全球的1500多名外国记者参与报道。来听听四海八荒的小伙伴都怎么说▼▼▼

  首先,他们对“两会”有着自己的预期——

  新加坡《联合早报》:如何设定经济增速目标、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与合理的人民币汇率、如何实施“一带一路”跨境投资,是外界关心的四大议题。

  还有歪果仁细心总结了历届“两会”热词。“个体户”、“哇哈哈”、“入世”、“小公司阿里巴巴”、“奥运会”、“世博会”、“中国梦”等等词汇进入视线,厉害了我的哥~视频戳>>

  谈经济——

  每当政府工作报告新鲜出炉,中国GDP增长目标就会在顷刻之间被全世界的媒体争相报道。今年,面对6.5%的增长目标,有惊讶,有赞叹,还有一些“求搭车”~

  路透社:中国放缓经济增速是为了留出更多空间深化经济改革,在世界范围内,6.5%的增长目标仍是高速增长。

  美联社:中国领导人已经努力在淡化国内生产总值(GDP)增幅的重要性,将关注重心转到改善收入、消费开支和其他因素上。

  韩国《韩国经济》: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大背景下, 中国经济增长率依然维持在6%以上的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不足以造成对其经济发展的负面顾虑。

  德国《时代周报》网站:中国下调经济增长预期是有其考虑的,更强调可持续的绿色经济。

  日本《日本经济新闻》:即使中国不采取特别的振兴经济对策,也能比较容易达到这个目标。(小伙子是见惯了中国高速发展嘛O(_)O

  谈开放——

  如果问,外媒为何关注中国经济?那么最直截了当的原因,是经济全球化。一个开放的中国带给世界的好处,或许无法单纯以数字计算~

  英国广播公司:在欧美一些国家出现保护主义倾向后,中国政府正在做充分准备,应对更复杂严峻的局面。

  印度《印度时报》:中国要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开放中国经济,中国正在采取多项举措保持经济稳定与发展。

  埃塞俄比亚通讯社:中国不会改变推动全球经济合作的承诺。中国将鼓励多边贸易体制,将在多边贸易谈判中扮演积极角色。

  尼日利亚《领导者报》:中国将继续推动国际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与自由化,并将成为世界经济的领跑者。

  英国《金融时报》:中国正在迅速成为自由贸易和开放经济的领导者。如果现在大家要想想自己应该走哪条路,未来在哪里,那么就请看一看中国。

  谈法律——

  法是国之重器, 民法总则草案则关系到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方方面面。在今年“两会”上,民法总则草案被提请审议成为新的关注点。

  法国《欧洲时报》:民法总则草案的以人为本、关怀权利、留有空间,让人们感受到未来中国民法典作为一部良法的温度。渐行渐近的民法典将为个人权利标注一个个具体坐标,为法治中国树立新的界碑。

  谈环保——

  环保不仅是国内媒体的必提问题,同样是外媒关注的焦点。今年,“蓝天保卫战”等新词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亮相,赢得了不少“点赞”~

  澳大利亚民族电视台:中国将开展重点行业污染治理专项行动,对所有重点工业污染源实行24小时在线监控并公开信息,此举得到了广大环保组织的欢迎和好评。

  英国《卫报》:在全球贸易和气候治理等领域,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是“稳定器”,世界正期待中国发挥重要作用。

  谈民生——

  除了中国发展的“大事”,外媒将目光也更多集中到了中国人的“小事”上。外媒不仅参与讨论代表委员们的两会议案提案,甚至还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对于提前法定结婚年龄的建议,美国《纽约时报》表示:不论是“早婚”还是“晚婚”都是人们自己的选择,如果法律能为人们的选择提供可行性平台,那绝对是件好事。

  对于要求对严重失职的父母进行法律制裁的建议,《纽约时报》马上脑洞大开,建议家长“持证上岗”。

  谈外交——

  每年“两会”的外交部新闻发布会,都是一场“智慧之战”,为全世界所瞩目。今年外交部长王毅“‘一带一路’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收益为各国共享”的论述,圈粉无数~

  新加坡《联合早报》:很多国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因为他们看到中国并非是“另起炉灶”,而是积极配合现存的国际经济体系,提供必需的和相应的补充。

  美国华文媒体侨报网:中国外交部的表态显示,中国积极推动对现有国际体系进行修整完善、改革创新,展示了中国新的“世界观”,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

  借用英国《卫报》的话说,“两会不再单纯地关乎中国的国内事务,它们具有全球影响力,对全球事务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两会”对于世界意义,已经不仅是海外媒体观察中国治国理政、经济外交和社会民生的重要窗口,更成为世界各国分享中国经验、了解中国方案、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的重要途径。

  【30年·变迁】

  如今,“两会”中的外国面孔已不新鲜,许多外媒的报道看起来也灰常专业。但其实一路走来,大家都在改变~

  会议全靠猜得准

  1987年的“十三大”,是我国重大会议首次向外媒开放。

  据外媒的“老记”说:“作为外媒记者,我们连会议的准确日期都没法知道。一切信息只能靠猜,靠到处找人打听小道消息,留意各种微妙‘信号’。”

  比如,他们的日常是这样的↓

  

  人民大会堂附近很多车停靠→_→又在开重大会议了  

  新华社发稿“会议闭幕”→_→原来有这么个会议

  外媒也是很拼的

  印象中,每到“两会”,国内媒体人各种抢镜姿势都会成为茶余饭后的闲谈。其实,外媒从早期的“抢证”到会中的“堵人”,功夫一样不少~

  比如,《纽约时报》北京分社的所有人都会申请两会记者证,主要是“以防万一”。路透社更是全员扑上,堪称“阵容最强”外媒。

  在“堵人”上,外媒仿佛也有着自己的心得——

  

  各省开放日,跳起来提问都是小case~

  新闻发布会,抢到提问机会了hahahaha~

  

  大会堂门口堵代表,我们有颜值有实力~

  “我们会把手头一些选题拿去问代表们的意见,即使他们不愿发表看法,也是可以写入稿子的。”

  从有些固执的提问“军费”到有点靠谱的评价“发展”,有时候,他们不太懂中国,但有时候,他们又很懂中国。无论如何,真实的发声,才是全世界媒体共同的追求~

  随着“两会”落幕,2017的小目标已在路上→_

  明年见!

  待到来年,青梅煮酒,再来中国听世界的声音~(文/墨白)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