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基创客团队的“中国造”

2017年03月10日 15:17:27 | 来源:泰州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   张培基在认真检查永磁设备。    朱敏丽供图           

      2016年3月,来自山东烟台的张培基在泰兴市城东工业园内,租用一座车间进行永磁驱动设备的试生产。近期,张培基正在园区筹备注册成立自己的生产企业。     2012年,张培基与两位志同道合者制造出国内首台永磁调速器,彻底打破国外垄断。     “最近国内都在倡导‘大国工匠’脚踏实地、不断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这是实现‘中国制造’的精神,我将秉承这一精神,致力做一名永磁‘工匠’。”张培基说。     在“磁”吸引下,担任永磁设备售后     “磁”有着神奇的魔力。     上世纪90年代,还在上小学的张培基,在一堂自然课上,老师演示的简易“特斯拉圈”,让他第一次见识到了“磁”的魔力:一个小金属环放在电池的正负极上就神奇地转起来。电池在,磁就在,转动就在,这一切太神奇了。     带着对“磁”世界的向往,张培基在报考大学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中国海洋大学的机械设计和自动化专业。     张培基介绍,生活中,磁无处不在。人类利用磁的作用原理,发明了不计其数的电磁仪器,像电话、发电机、电动机等。到了现代,随着大型风机、电机的出现,科学家还发明了永磁调速器和耦合器,利用磁力调速、传动,以达到降低机械损耗、延长使用寿命以及节能等目的,由此引发了传动领域的革命,“只是很可惜这一技术一直为国外所垄断。”     2008年,张培基进入一家专门进口永磁驱动设备的贸易公司,担任技术售后。“我要看看永磁设备到底长什么模样,为什么我们中国就造不了。”     当年8月,张培基第一次为客户安装永磁驱动设备:电机的一端接上一盘导体,风机的一端接上一盘永磁,两者之间就像联轴器但没有任何机械接触,电机启动后风机竟‘无厘头’地也跟着转起来了!更有意思的是随着导体与磁铁间的间隙减小,风机的转速不断增加……“在风机的转动中,我仿佛又回到小时候,看到了磁的存在。我一定要制造出中国自己的永磁驱动设备。”张培基暗暗下决心。     售后问题引思考,组建专业研发团队     在长期的售后服务过程中,张培基不仅掌握了永磁驱动设备的技术要领,而且发现了设备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在国外,永磁驱动设备最先应用于军工方面,改作民用后,由于风机、电机型号以及应用的环境不同,售后问题层出不穷。”张培基说。     2009年至2010年,随着环保节能概念深入人心,山东一些化工企业开始引进永磁驱动设备,然而设备在安装运行半年后,摩擦、碰撞乃至烧毁设备的问题不断涌现。     那段时间,作为售后的张培基一直在各大企业间疲于奔命。“永磁驱动设备安装于风机、电机上,维修一次就要拆除五六个轴承,维修时间至少要一个礼拜,而更要命的是,一些设备出现失磁的故障,这是我们这些中国售后根本无法解决的,必须要送到国外重新加工或更换,如果算上报关时间最快也得两个月时间,一些企业根本就等不起。”张培基说。     2010年,在所在贸易公司的支持下,张培基和其他两名售后技术人员,组建了一支专门研发永磁驱动设备的创客团队,这也是当时国内最早的研发团队。     研发由仿到制,实现永磁设备中国造     最初,由于思维定势,张培基和他的团队在研发时着重于主体结构仿制、细节优化方面。     半年后,第一台仿制改进的永磁驱动产品诞生,并在一家化工企业免费试用。企业试用过后反馈说,除了性能更可靠、节能效果更明显外,该产品和进口产品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工人检修安装依旧特别困难,部分风机上不能直接使用。     对此,张培基意识到,一味的仿制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必须要创新。     由仿到创,并非易事。张培基团队自筹资金300多万元,租用了一间60多平方米的小车间,开启了创新之路。为了节约成本,他专门到各类机械厂,购买废旧的设备,根据需要拆装零件,小小的车间堆满了各式机械零件和实验设备,这一干就是两年,两年间张培基及其团队仅方案就做了整整22套,试验产品达到37套。     “那段时间,我们解决了三个最关键的制约问题。”张培基说,一是将永磁驱动设备的盘式结构颠覆性地改成了筒式结构,这样一来,永磁设备更便于安装进电机、风机,重量也减少了四分之一;二是检修更简便,再也不需要像以前那样拆除五六个轴承,只需要拆除一两个轴承,一个工作日就能完成;三是适用范围更广,筒式永磁驱动设备采用嵌入式安装模式,适合更多风机、电机。     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张培基正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产品,目前,大唐电力、华能集团、中石油、陕西铜陵矿业等30多家集团企业已向张培基下了产品订单。     张培基预测,2017年,他的企业永磁调速器和耦合器产量有望突破千台,产值达到5000多万元。 创业门道     1 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创业成功的几率更高。     2 一味模仿是没有出路的,敢于创新,努力使自己的产品与众不同,就不愁没有市场。     3 从事高科技产业,除了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一颗精雕细琢的“工匠”之心,沉下心来,仔细探索研究,方能有所成。●张培基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