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松林
(作者李松林,“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资深媒体评论人;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杭州小学生性教育课本争议”,最近闹得沸沸扬扬。
先是,几幅不完整的截图被发到网上、有家长吐槽课本“尺度太大”;然后是,出版方回应“教材经过了严谨的设计、试验等”;再是,涉事学校6日表态已收回读本,但同时表示性教育课程在中小学开展很有必要,将来会在合适时机继续推进相关课程。
类似情形不是个案。2011年,北京首部小学生性教育试点教材,结果被网友指责“与黄色书刊、漫画有什么区别”;2014年,武汉市小学生使用的《生命安全教育》教材也被吐槽“尺度过大”。现实就是这样矛盾:我们一方面深知性教育的匮乏;另一方面,却并未做好接纳和积极融入性教育的准备。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个体的有限经验出发,争论读本的尺度究竟大不大,没有多少意义。有必要指出:教材的编写、修订是极为专业严谨的事,专业的事最好交由专业的人来做。当前,我们的中小学性教育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不是“尺度太大”了,而是大人太过虑了。
在欧美发达国家,性教育从孩子入校就开始抓起,一直贯穿至孩子成年以后。这背后有一个系统完备的链条——有通俗适宜的教材、科学合理的课程、充足专业的师资,家长具备基本的性教育常识,社会上也有不少性心理的咨询机构。而反观我国,性教育总体仍处于“营养不良”、“发育不全”、良莠不齐的状态。
恰当地开展性教育,不仅有利于孩子了解生理常识,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加强自我保护,更有利于降低社会青少年相关性犯罪率。最近发布的《“女童保护”2016年性侵儿童案件统计及儿童防性侵教育调查报告》显示:我国2016年发生儿童被性侵案件数量433起,受害人778人,比2015年增加93起,其中熟人作案占七成。这些数据跟孩子们的性教育缺失息息相关,更说明了开展性教育课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而一项调查显示,68.63%的家长没有对孩子进行过系统的防性侵教育。
从这个角度来看,一遭到家长的吐槽反对,就收回使用多年且“反馈都比较好”的性教育读本,让人遗憾。
我们常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性教育当然也不例外。遗憾的是,当前不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对孩子的性教育似乎都“心有余而力不足”。学校缺乏足够的、具备专业知识背景的师资,老师代课兼课的现象较普遍;家庭没有勇气和耐心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启蒙,不少家长自己就从未接受过性教育;社会对与性相关的话题则总是若即若离,很多人的骨子里,还存在“谈性色变”的基因。大人们都严重欠了账,还怎么对孩子进行性教育?
这几年,中央下发了不少保障儿童身心安全、关注孩子心理卫生健康的文件,这些政策和文件要落到实处,就必须明确教育、卫生等部门的责任,设计出合理的制度和科学的教学课程,激活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同时对大人进行性教育“补课”。特别是,社区、街道、学校等单位,不妨定期对家长开展相关免费的课程培训,并探索建立良好的家校互动渠道和儿童身心保障机制。
当然,“杭州小学生性教育课本争议”,也不全是坏事。至少,争议给我们孕育了一个新共识——性教育不仅要从娃娃抓起,更要首先从大人抓起。大人性教育欠了账,不能让孩子埋单,更不能让孩子继续跟着欠账。当大人不再“谈性色变”,社会对性教育有更加理性和成熟的认知,孩子才能卸下重负,真正健康成长。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