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江苏:绵延文脉塑自信

2017年02月11日 16:05:05 | 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记者/郑晋鸣)吴越文化、楚汉文化、淮扬文化……江苏这片丰饶沃土,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形态。江苏文脉恰如长江之水,从古到今一脉相承。

  2016年2月,江苏启动“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计划用10年时间,编辑出版3000多册《江苏文库》,涵盖书目、文献、精华、方志、史料、研究六编。这是江苏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也是全国同类工程中规模最大的文化工程。

  “江苏省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华文化融合、繁荣和复兴的基地,又是近代中国开风气之先的地区。”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告诉记者,江苏文脉与中华文脉息息相关,江苏文化的繁荣与中国的文运国运紧密相连。“文脉工程不仅能够留下文化资源,也能为当今的文化建设提供经验和规律,更能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

  “文脉工程规划的系统性很强,每一编规模都蔚为壮观。”《文献编》主编程章灿告诉记者,“此次我们首设《研究编》和《书目编》,收录当代学者研究性著作,集中再现不同文化形态的发展轨迹、鲜明特色和历史贡献,力图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一项文脉工程,要写尽江苏2500多年的文化史,重任在肩,纵有10年时间也显紧迫。为了从卷帙浩繁的文献中寻找到最适合的书目,需要日复一日的斟酌删选。从书目遴选到意见征求稿,苦心孤诣,只为求新求珍。

  在寻找原本《金陵事纪》时,程章灿发现,国内的藏本序言缺页。经过多方查找,他打听到在日本也有相同的藏本,且保存状况良好。编委会多次往返中日,终于还原了古书原貌。

  江苏文脉工程不仅整理古今文献著作,还多了当代学人的原创性文化研究。“研究工程包括了‘江苏文化通史’、百位‘江苏文化名人传’和‘江苏专门文化史’三项研究,把今人的研究成果也囊括在内。”在《研究编》主编樊和平看来,文脉工程要“知血脉、通命脉、仰望山脉”。“就拿《研究编》来说,‘名人传’传递的是历史文化名人所负载的文化信息和文化密码。刘邦项羽本非文人,但其对历史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历史人物对当时的文化现象进行诠释和理解。”

  江苏修书立言的历史由来已久:从《文选》、《全唐诗》、《江苏省通志稿》,到如今的《江苏艺文志》《江苏地方文献书目》,绵延不绝的文化传承好似涓涓细流滋养国人。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更是民族生存发展的底气。文脉的整理与研究,能够让人们在传统的典籍中寻找智慧,加深对家园的文化认同,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更加自信。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