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感受元宵花灯背后的中国文化传承

2017年02月09日 14:44:37 | 来源:新华报业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春节后第一个月圆之夜就是元宵佳节,这也是过年的最后一个节日。“正月圆时灯正新,满城灯火白如银。”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点起彩灯万盏,以表达自己的身心愉悦和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元宵节之所以可以得到传承,是蕴含着中华儿女虔诚的祈愿,有着对美好生活的真诚向往。

  如果说,元宵节是中华文化传统的一脉分支,那么元宵的花灯,无疑是这脉分支中最精彩的那部分。“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灯影交融、璀璨绚烂的花灯给了这个节日特殊的装扮,无论是从视觉上的美感,还是内心的期盼;无论是回家团圆聊完缱绻的乡愁,还是要继续背起行囊奔走他乡,元宵节有了让人想去狂欢的欲望,也有了给人去狂欢的理由。

  夫子庙的小吃,秦淮河的灯,南京有句老话:“不到夫子庙等于没过年,到了不买盏灯等于没过好年。”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她孕育了南京2000年的文明。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元宵节,朱元璋别出心裁地下令在秦淮河上燃放万盏水灯,从明代开始,秦淮河畔灯火之盛天下无双。延续和传承着金陵民俗的秦淮灯会成了南京重要的民间文化内容,它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天下第一灯会”和“秦淮灯彩甲天下”的美誉,它也是中国唯一一个集灯展、灯会和灯市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型灯会。

  一盏花灯,融进扎灯人的一份真情。秦淮花灯提在手上小小的一盏,做起来却是一件费时费力的繁杂工作。慢工才能出细活,搭架、切纸、打磨、黏合,一盏考究的花灯出炉要经过多道工序,有时四五天才能出一盏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秦淮彩灯代表性传承人曹真荣,扎灯几十年,手上连指纹都已经没有了。但为了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他一直坚持到了现在。多少像曹老先生这样,不为时代的金钱利益所诱惑,不为众人的不解所羁绊,用自己的汗水和辛劳默默地守望和呵护,正是对中华民间文化最大的尊重,也对中华文化传统如何得以代代相传做出了最好的解释。

  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每一座城市都在不断的更新和改变,但唯一不变的是跟这座城市息息相关的传统文化。它让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为之努力的延续,也让奔波在外的游子有了魂牵梦绕的思乡之情。“梨花似雪草如烟,春在秦淮两岸边”,观完秦淮花灯,就开始一年新的启程。从这里出发,最终还是会回到这里,这是家乡文化难以忘怀的味道,这是城市文化最无声的感召。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