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把先天性失聪的女儿培养成海归 她给千名听障儿童送去爱的好声音

2017年01月22日 18:16:55 | 来源: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荔枝新闻专稿(文/蒋婕 摄影/黄磊)
      来自南京的陈卉曾切身体会过家有聋儿的难言之痛,先天性失聪的女儿在一家人努力下获得康复,并考取国外一流大学就读。女儿康复后,陈卉创办了南京华澳听力语言康复中心,十多年来,中心已经成功帮助近1000名听障孩子告别手语,回归了正常生活。近日,陈卉一家还被省文明办评为文明家庭,在这样一个以“永不言弃”作为家训的家庭里,你可以看到自信坚持的惊喜和美好,你能感知相濡以沫的感动和温暖。

  灾难从天而降 以泪洗面后看到希望

  25年前,陈卉和所有准妈妈一样无比期待新生儿的降临,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然而在女儿11个月大时候,医生无情告知夫妻俩,女儿以后是个只能打手语上聋哑学校的残疾人。“医生明确告诉我,你这个情况,就回家准备生二胎吧。”得知这一消息后,陈卉终日以泪洗面,各种负面情绪汹涌而至。丈夫虽然没有流泪,但心中一样充满痛苦,沉默不语。一家人的痛苦整整持续了一个月,这时,她的一位朋友告诉她,聋童其实是有可能康复的,陈卉找到当时国内唯一一本介绍聋童康复的书,如获至宝地学习起来。有了这本“宝典”,她和丈夫重获信心,决定一起努力将孩子康复。

  坚持康复训练 女儿3岁时第一次喊出了“妈妈”

  陈卉当年想尽一切办法让女儿康复,为了让女儿听见声音,她甚至买来了锣鼓,在家不断敲打,她说话开始超级大声,一切都为了让孩子能“听见”。1岁时,她给女儿买了助听器,但女儿不懂事,总是想扯掉,陈卉无比耐心地一次次给她重新戴上。每天下班,她就开始将学习到的耳聋康复理论知识及方法运用到女儿身上。因为长期大声说话,她得了声带息肉要进行手术,医生让她“休音”,她只好用更夸张的口型教女儿说话。女儿张冰玉告诉荔枝新闻记者,自己小时候家人很基本没机会出去玩,因为所有休息时间他们都用在了康复训练上。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女儿张冰玉终于在3岁那年开口说出了“妈妈”,那一刻,陈卉喜极而泣,三年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女儿康复后 她想让更多无声世界里的孩子开口说话

  从3岁开始说“妈妈”后,陈卉继续努力,从单词到短语,到句子,再到简单问答,女儿一天比一天进步,7岁时,张冰玉和普通孩子一样进入了小学学习。但在最初,女儿还是和其他孩子有一定差距,在反应能力上有些滞后。这时,陈卉又充当起家庭教师,每天晚上给孩子辅导功课。又过了三年,女儿终于赶上了班级同学,成绩遥遥领先,她第一批入了少先队,担任了班级学习委员,在校园识字大赛中获得冠军。

  七岁刚入学时的张冰玉

  看到女儿学习成绩领先,陈卉和丈夫终于感到了欣慰。这时,也有很多家长慕名前来打听她的康复奥秘,在热心传授方法后,陈卉心中萌生了开一所康复中心的愿望,希望能帮助更多听障孩子。这个想法得到了丈夫的支持,他拿出十万元给妻子做启动资金,希望妻子能够创办成功。2003年,南京华澳听力语言康复中心正式成立,那时候中心只有2个学生,7个老师。

  创业遭困难曾想放弃 咬牙坚持后终见彩虹

  创业后,因为陈卉要求严格,亲自培训考核,不少老师因压力大而离职,陈卉坦言,曾在半年内,中心走了100位老师,没有老师就无法进行康复教学,挫败下,她曾想过放弃,但“永不言弃”的性格又让她不甘心,经商的丈夫也宽慰她不要灰心,他以商场经验告诉陈卉,创业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要有信心。在那一年,有媒体曾邀请她参加“有故事的女人”征文比赛,她获得了一等奖,也因为有了这个奖,受到鼓励的陈卉最终决定继续走下去。

  陈卉和团队同事在给孩子做康复训练

  目前,在华澳康复团队共同努力之下,已经成功帮助近1000名听障孩子告别手语,回归了正常生活。除此之外,陈卉做起聋童父母的公益课培训。“在我们实践中发现,很多聋儿父母内心十分迷茫痛苦,有很多家庭因为孩子的残疾而造成夫妻离婚。聋童不能只靠中心帮孩子恢复,父母的成长也很重要,我们也请了专家对父母进行心理指导,孩子们的康复品质也从根本上得到了促进。”

  康复中心的“家长学堂”

  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快过年了,这个周末,陈卉把买来的香肠年货挂在阳台上,女儿在家帮助打扫卫生,爸爸泡了杯红茶,坐在书桌前写年终总结报告。午饭后,一家人饭后讨论过年去哪里逛逛,女儿说打算春节后再出游一次,妈妈说,出去玩儿可以,注意安全最重要,爸爸则关心女儿是跟谁出去玩,带不带老爸和老妈。阳光撒在一家人身上,是那么温暖,那么美好。荔枝新闻记者也用镜头记录下了他们的日常,希望一家人在新年里继续相亲相爱。

荔枝创意全家福↓↓↓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