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幸存者:见证南京1937》观感②

2016年12月20日 18:32:52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刘 岳

  (作者刘岳,资深纪录片人,中央电视台军事节目中心大片部创作总监;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创作中心推出了又一部力作,五集电视纪录片《幸存者——见证南京1937》(第一辑)。关于南京大屠杀历史题材,记不清有多少相关作品问世,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本片总制片人曹海滨曾对我说过的一段话,他说,2005年他完成了《1937南京真相》之后,再也不想触碰这个题材了,看到那么多大屠杀亲历者痛苦的经历,他的心理受到同样严重的创伤,他不想再次揭开血淋淋的伤疤而饱受煎熬。

  我理解他的心情,理解他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重。但之后,他却又相继参与完成了《1937南京记忆》、《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以及刚刚完成播出的《幸存者——见证南京1937》等震撼人心的纪录片。我想创作者的心理纠结一定很复杂,而这一切战胜自我、走出当年“阴影”的心路历程,我在《幸存者——见证南京1937》(第一辑)总编导戴波的创作题记中找到了答案:

  “他们—— 

  把空前的灾难化为一份恒久的坚持, 

  把难言的屈辱化为一份巨大的勇气, 

  把锥心的苦痛化为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这是描写南京大屠杀登记在册的100多位幸存者的,同样也是江苏广电总台纪录片人的自勉与激励、情怀与担当!

  我觉得,把《幸存者——见证南京1937》(第一辑)作为一个单独的作品加以解析,已经不足以说明它所呈现的价值与创作特色,需要把它放在近三十年来江苏广电总台制作的一系列相关纪录片中加以考察。

  1995年,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当年的江苏电视台就创作完成了大型电视纪录片《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见证》和《血证——十六张照片的故事》,这是国内首部全面反映“南京大屠杀”惨案的电视纪录片,从而奠定了江苏台纪录片人在这一题材领域里的权威主导地位。

  2005年六集纪录片《1937南京真相》进一步从实证学的角度,坐实了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而2014年的五集纪录片《1937南京记忆》,则是从当下中外人士的视角,将真相与虚构、记忆与遗忘这些现实社会中正在发生的故事,作为焦点进行了手术刀般的解剖。

  2015年的十集纪录片《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是第一部以见证、亲历以及探寻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惨剧的外国人视角来表现的作品,强调从当下切入,注重用大量当事人的原始材料和文献档案来还原历史、揭示真相。而今年的五集纪录片《幸存者——见证南京1937》(第一辑),则是第一次完全聚焦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让5位耄耋老人带领观众一步步走进那段沉重的历史。

 

  创作者秉承了江苏台纪录片人的创作传统,表达细腻、视野开阔、结构简练、史料翔实、考证严谨、史实准确、叙事生动、制作考究,特别是首次将版画作为视觉元素有机融入全片,使影像表现更加鲜活丰满。
  对于江苏广电总台纪录片人来说,“南京大屠杀”这一题材是他们一茬又一茬人永远绕不过去的坎,是他们的痛,更是他们创作的财富,因为有更多更广更深的视角正迫切等待着他们去表现、去反思、去开掘:比如人类学视角、比较学视角、心理学视角、民族学视角、军事学视角、诠释学视角、传播学视角、国防观视角、文化视角、宗教视角、受难者后人视角……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江苏广电总台纪录片人创作的优势品牌。随着创作素材的经年积累,只有你们才能肩负起讲述好这一民族苦难故事的担子,这让我羡慕,也让我钦佩。

  

  我们在纪录历史,同时也被历史纪录。在某种意义上,历史记录与诠释本身也是一个历史事件,也在不断创造生成新的历史轨迹。正如本片总编导戴波所言:“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是历史真相的捍卫者和和平与正义的守护者。他们给我们上了一堂沉痛的历史课,更上了一堂厚重的人生课。”

  我是在几年前参与《1937南京记忆》的创作中结识这个勇于担当、朝气蓬勃的创作团队的。在今年《幸存者——见证南京1937》(第一辑)的主创名单里,我又发现了许多新的名字,尽管我还不太熟悉,但我已从你们的作品中认识了你们。

  点击观看纪录片《幸存者——见证南京1937》(第一辑):

  第一集《夏淑琴——为历史作证》

  第二集《常志强——被雕刻的记忆》

  第三集《张秀红——沉默的伤痕》

  第四集《苏国宝——最后的讲述》

  第五集《王瑞颐——难民区的日子》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