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心花》专访 东西方文化的平行对话

2016年12月12日 20:58:22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荔枝新闻专稿  记者/柳安丽)

  第一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作为闭幕大戏的《醉心花》一直有着很高的关注度。即将于12月17日亮相的这部剧,是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之际,东西方文化的一次碰撞和对话。

  我也有幸与《醉心花》的导演李小平与两位主演来了一次对话,畅谈昆剧的当下,探讨在国际化程度如此高的今天,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东西方文化平行对话 冲撞融合并行

  在国际化进程高度发展的今天,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对话早就不是新鲜事了,碰撞所产生的结晶,才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导演李小平表示,做这个作品并不只是为了要演完这个故事,而是为了借着汤显祖和莎翁400年的契机,让我们这一代人省察,我们跟国际之间还可以用什么方式的文化平行对话。既然用的是西方的故事,载体是东方的,那这中间是有平行线的,这个平行线就是我们怎么用自己的方法跟这个世界的审美趋向做对比。

  《罗密欧与朱丽叶》被改编过很多次,但《醉心花》却有它的独特之处。

  男主演施夏明认为,过去的改编都是在尝试文化对话,莎翁的剧还是莎翁的剧,昆曲还是昆曲,而这一部是真正意义上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原本做了一个昆曲版本的改编。它的框架虽然也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但看的时候不会觉得它是莎翁的剧,而是看完以后会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个故事。从剧本意义上来看,本土化做的非常好。

  戏曲传统颠覆过去 有舍有留

  既然是本土化很好的改编,那么《醉心花》就仅仅只是借用了故事,换汤不换药的一场戏了么?

  李小平否定了这样的提问。他认为,这几十年来中国戏曲传统从来没有停止过颠覆自己,走到今天已经到了可以不焦虑的和世界对话的地步了。这种进步既不是全盘颠覆古老的戏曲传统,完全套用外来的模式,也不是固步自封,守着自己的一小片天地耕耘,而是有舍有留,在变与不变中不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位置。

  单从戏服设计上来看,设计永远有变和不变。所以服装水袖还是有的,在设计上符合角色性格,但也有中国传统戏曲的特色,因此违和感是无形的,不会让人觉得突兀,不会泾渭分明,不会有断裂,融合的很好,同时符合角色的年龄性格,也利于表演。戏服本来就应该具备辅助表演的作用,这样的设计消弭了东西方文化的断层,同时加强了戏剧性,更能引人入胜。

  戏曲样式消弭断层 注重写意留白

  李小平和我们一样,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感受到了一丝焦虑。当每天有无尽的信息涌向我们时,人很容易完全沉浸在感官世界中,不再思考和探寻本心。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从来都是注重写意和留白的,文学的主流从来都是抒情造境,余下的需要观众自己感悟和想象。

  就拿《醉心花》的舞台设计来说,完全是用意向符号的方式来做,保留了昆剧的传统。用这样写意的道具,是为了把抽象的关系具象化,把两大家族仇恨下的年轻伴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感情烘托出来。同时人与人之间的鸿沟和对立,关系上的裂痕,都被这个像窗子一样的道具勾勒出来了。人们的疾言厉色,从这个抽象的窗看去,那种人性的对立也因此可以体现。

  同时,在这对年轻的爱侣这里,是有家族仇怨,永远也过不去的坎的,也是这部戏的经典,这个写意的窗,就是他们之间的鸿沟,也是他们之间的桥梁,凸显他们无法割舍的强烈情感。 更是两个主角第一次约会的阳台,罗密欧在阳台下的写意的表现。

  李小平表示昆剧的道具是带着暗示的,表演才是把关系扩大出来的表现形式。如果完全弄出来,那是话剧,戏曲是抒情叙事的原型,要和观众有概观性的连接,不论是从审美歌舞,文字文脉上,都是要观众进行反刍的,那是审美上的享受。

  

  对于昆曲的未来,李小平认为应该是融合和保留并行的,融入新的外来的元素让这种古老的文化注入新鲜活力,同时保留昆曲文化中的精粹。更重要的,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用这样注重韵味和写意的戏来丰富和充实观众的内心和想象。

  导演李小平对昆剧,对东方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和诠释方式。希望所有观众朋友在观看时可以有审美上的享受,也希望《醉心花》在第一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的闭幕演出成功:)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