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钢锯岭》:真正的“抗日神片”|荔枝娱评

2016年12月11日 14:26:36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耷子

  (作者耷子,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影评人,执行制片,江苏省电影电视评论学会理事;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特吕弗曾给战争电影下过一种定论:任何导演都很难拍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战争片,因为当它呈现在银幕上时,总会不经意地显现出冒险片的特征,让战斗看起来充满乐趣。但在梅尔·吉布森执导的《血战钢锯岭》面前,这种论断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这部电影不仅没有带来任何“乐趣”,还给我们带来了长久的沉默。更重要的是,《血战钢锯岭》狠狠踹开了虚假的英雄主义,让那个匍匐在尸堆上的救难天使——戴斯蒙德·道斯,不再是扛着战友穿越炮火的傻阿甘,而是从头到脚都真实到让你不忍对视的奇迹创造者。

  《血战钢锯岭》是一部如假包换的“抗日神片”,4200万美元的造价做出了比《狂怒》《斯大林格勒》更加血腥生猛的战争场面,每一个轰炸场面都令人臀骨发麻。但这部电影之所以能产生碾压式的成功,并不仅仅源于其无懈可击的类型片元素。人物,才是《血战钢锯岭》的最大亮点。历史上的战斗奇兵戴斯蒙德-道斯,曾在二战的钢锯岭战役中凭一己之力,救出了75个原本必死于战场上的伤员,其事迹之神勇就如同希腊神话。但如若《血战钢锯岭》只是巨细靡遗地还原一个传奇,那么影片的价值将大打折扣。吉布森的高妙在于,对待道斯这个人物,他比当年描摹《勇敢的心》里的威廉·华莱士更加从容不迫,建立起更具质感的人格维度——将“一根筋”的道斯与虔诚的传教士彻底区分开,这一点十分关键。

  影片中的道斯虽然时刻《圣经》傍身,但吉布森并未将宗教教义放大到极致,那句令人印象深刻的台词——“最虔诚的教徒是不碰枪的”,本质上只是在强调道斯对“信仰”的守护,而这种信仰的构筑又并非一蹴而就。影片看似漫不经心的前一小时,我们可能会对道斯小鹿斑比般的眼神过目不忘,为他懵懂而又萌倔的把妹方式莞尔一笑,但道斯最为重要的人格养成和价值观的建立,却都在这一小时内被精确地完成了。一方面,道斯的父亲在“幸存者自我谴责症”中度过了一辈子,这让道斯从小就明白,一个生命消失的代价是另一个生命永远无法修复的心伤;另一方面,他险些让哥哥丧命的那记板砖,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而长大后又因自己偶然救人一命,再次强化了对生命的珍视。正是源于这些有效细节的铺陈,让我们对道斯参军后绝不持枪的“矫情”蓄满了充分理解的理由。

  得益于吉布森对人设的一丝不苟,当大部队登上钢锯岭之后的高光时刻到来时,观众已经完全被带入到了战场中。即便在第一场战役里,道斯的身影几乎淹没在猛烈的枪林弹雨里,主角光环暂时退居二线,但我们依旧会因道斯的存在而对每一个战士产生深深的牵挂,这种情感上的融入感,直让人想起今年另一部口碑力作《地雷区》(丹麦出品,马丁·赞里维特执导),两者都在生死的罅隙中穿越,触手可及的死亡气息让人感到肉疼。道斯终究在那个恐怖之夜完成了一次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最具冲击力的画面,既不是他受到英雄的赞美,也不是他以“吉祥物”式的身份在冲锋之前默默祈祷,而是当他降落在安全地带,对周围的人群产生本能恐惧的那一刻——很少有电影能如此精确地洞察人心,从刺刀和残肢上滚过的人将紧绷的神经突然松懈,内心垮塌之后所显现的虚弱让人心疼,其状态之逼真令人震惊。

  《血战钢锯岭》的男主人公扮演者安德鲁·加菲尔德,之前最著名的角色是《社交网络》里的大学生合伙人和《超凡蜘蛛侠》里的蜘蛛侠。作为一个活力四射的偶像演员,加菲尔德在本片中的蜕变让人惊喜。影片的前半段完全符合他的一惯戏路,青涩、淳朴、呆萌,后半段虽然以灰头土脸的造型居多,但这并未遮掩加菲尔德的演技光芒,一种特别的、发散着魅力的韧性得以展现在这个宛若“玉米杆”一样的男演员身上。

  《血战钢锯岭》在成就加菲尔德的同时,当然也让近十年未导戏的梅尔·吉布森重回巅峰。这个曾因一系列负面新闻以及一张“臭嘴”得罪整个好莱坞的男人,终究凭借这部依靠七拼八凑融资完成的佳作抓住了证明自己的机会。即便至今仍有评论认为,片中的军营训练段落酷似《全金属外壳》里的经典桥段,特效水准无法和《拯救大兵瑞恩》相提并论,但事实是,在战争片早已舅舅不疼姥姥不爱的今天,拍摄《血战钢锯岭》的冒险程度并不亚于道斯的战场大营救,而能有如此精良的惊世之作出现,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