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一老师花4年半完成39位常州进士"个人档案" 图

2016年12月08日 11:56:04 | 来源:常报全媒体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常州纺院文化“守更人”华建铭,用4年半时间整理了43万字

  完成39位顺治四年常州进士的“个人档案”

  常报全媒体讯 在常州,有这样一位外乡人,以其对常州文化的尊崇与热爱,用时4年半时间,潜心于清初常州进士的文献辑佚、整理与考述,于近期初步完成《顺治丁亥科常州府进士群体考述》初稿,对顺治六年(1649)年常州府39名进士具体考述,以及金坛、溧阳共8名进士的前期资料收集整理,体量多达43万字,内容涵盖家世、生平、著述及社会交往等多个方面,考察对象不乏江南望族之毗陵庄氏、刘氏、孙氏、诸氏以及宜兴蒋氏、无锡顾氏家族中的众多历史文化名人。

  这位自称常州文化的“守更人”,就是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老师华建铭。

华建铭在无锡顾氏祠堂寻顾氏宗谱

  不想常州历史文化被遗忘,他自愿当起“守更人”

  华建铭是江苏泰州人,2001年来常落户,现在常州纺院宣传部工作,平时爱好研读历史文化。在他看来,历史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呈现与传承。“对于像常州这样的历史文化名城,更需要许多有识、有志之士去传承弘扬其优秀历史文化。”

  华建铭告诉记者,清代顺康雍乾时期,常州科举人才辈出,尤以顺治一朝最为鼎盛。而作为明清更替时期的社会精英,清初顺治一朝的常州进士在稳定政权、纾困民生、兴文传教等多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很多人不但是文坛妙笔、书画巨擘,同时还是方志专家、杏林高手。但这些毗陵才俊往往命途多舛,“他们是鲜活的,却是被遗忘的。”华建铭说。

  另外,历史变迁使得与这些常州历史文化名人相关的许多文献资料散失、损毁严重,留存下来的资料则呈现出“碎片化”特征,许多人物方志、族谱中也少有记载,甚至全无信息。

  为解这一心结,华建铭以顺治四年(1647)丁亥科常州府进士群体为对象,结合谱牒、方志、史籍、诗文、类书、笔记及科举题名碑录、进士履历、现存清宫大库档案、国内外馆藏珍本或孤本古籍等,对众多文献钩沉梳理,最大可能地展现了他们的人生履历、家庭姻亲、社会活动、文化著述、历史作为及评价。他笑称自己是文化“守更人”,希望以一己之力裨益常州历史人文研究以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顺治丁亥科常州府进士群体考述》封面

  著书历程“苦乐交加”,珍贵文献首次完整面世

  2012年4月,华建铭开始了漫长的探索研究。回忆起这段历程,他用了八个字“百感交集、苦乐交加”。

  “刚开始只写了5万字,但写着写着,发现自己越钻越深,最后整个人都陷进去了。”华建铭说,他的原则是“一网打尽”,尽可能全面地收集、考证资料,不犯硬伤性错误,但也因此,加大了整个工程的难度,前后花去了上万元。

  在考述孙慎行的侄孙孙自式时,华建铭就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孙自式因上《条奏科场、巡方疏》及《自请为本籍武进知县疏》而闻名于世,又因为后一疏被少年天子顺治帝恶作剧般“诏赐牛黄丸,令归里养疾”,从而被世人誉为“狂翰林”。然而这两份奏疏虽在各级方志以及时人诗文中屡被提及,却无人见其“庐山真面目”。只有民国时的著名学者、武进人孟森先生,有一则从北京大学图书馆内阁大库红本中抄录的不完整的《自请为本县令疏》。华建铭多方寻找打听,终于在美国的朋友帮助下,从美国犹他州盐湖城家谱学会图书馆获得了同治十二年(1873)木活字本《毗陵孙氏家乘》资料,并于其中获得了这两则奏疏的完整内容以及顺治帝的批红文字,使得这样珍贵的文献,第一次完整、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意外结识海外华人,收获跨国友谊

  在对这些清初常州历史文化名人进行研究时,他还有幸结识了很多专家、海外华人,许多人甚至素未谋面,但却得到了他们的热情相助。

  2015年8月,华建铭囿于一位叫“须兆祉”的进士资料,因为稀少,需要找须氏后人了解。在一网站贴吧,他无意间发现了一位来常寻根的美籍华人须国琪,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情给他发了封邮件。大约过了一个多星期,华建铭突然接到了须国琪的电话。“他告诉我他已经60多岁了,自己正想重修族谱,因此给了我一些他所拥有的资料。”华建铭说,“在参考他的资料后,我结合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的《须氏续修宗谱》,大致弄清了该进士的生平轨迹,以及家世概况,也弥补了康熙三十四年(1695)《常州府志》记载方面的不足。”同时,他也和须国琪分享了所有关于“须兆祉”的资料。 “这是意外收获,更是一种幸福”。华建铭说。 杨曌 文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