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浩劫》:“去英雄化”的力量|荔枝娱评

2016年11月26日 09:31:20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耷子

  (作者耷子,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影评人,执行制片,江苏省电影电视评论学会理事;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今年中国大陆引进的灾难片,水准之高令人意外。春季档有33个智利矿工逃出生天的《地心营救》,暑期档有俄罗斯天才飞行员力挽狂澜的《火海凌云》,现在,一部由马克·沃尔伯格主演的好莱坞灾难片《深海浩劫》又进入了我们的视线。遗憾的是,惨淡的票房数字告诉我们,灾难片对当下观众的吸引力已然不及从前。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三部电影其实都可视为灾难类型片的范本,除了令人叹为观止的视觉奇观之外,人物的可信度、叙事的饱满度,都比上世纪90年代末走红的一批浮夸灾难片更经得起推敲,错过它们甚是可惜。

  《深海浩劫》将镜头对准了2010年的墨西哥湾钻井平台“深水地平线”,这里发生的一场大爆炸轰动全球,造成特大伤亡和环境污染。这部电影几乎浓缩了《地心营救》和《火海凌云》两部佳作的优点。一方面,它与前者一样,最大程度地还原了真实灾难事件的原貌,并对个体生命的价值给予了最大程度的尊重;另一方面,它像后者一样,尽可能让“主角光环”不再那么扎眼,平凡人才是真正的英雄,一切制造神奇的套路化元素都统统消失了。

  影片有着相对冗长的铺垫,导演花诸多篇幅交代了角色的来龙去脉,还为观众补习了深海钻井的操作原理。但如果你可以捱过30分钟,便可明白导演彼得·博格的真正用意。《深海浩劫》绝不是一部直奔大场面而去的纯视觉系电影,而是要掐中这一灾难事件永远也挥之不去的痛点——钻井上几乎所有人都是秩序和规程的守护者,但当代表着“资本”的大佬强行介入之后,一场因利欲而诱发的人祸就这样毫无朕兆、不可逆转地爆发了。约翰·马尔科维奇扮演的黑心老板躲进救生艇的那个瞬间,很容易让人想起《泰坦尼克号》中那个即将在忏悔中度过余生的白金公司老板,你终究无法忽视这一看似轻描淡写的讽刺。

  《深海浩劫》另一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是,无论是从《变形金刚4》里杀出血路的沃尔伯格,还是《纽约大逃亡》中的无敌硬汉库尔特·拉塞尔,在这部电影里都被“去英雄化”。沃尔伯格扮演的男主角在爆炸发生后陷入一片黑暗,对整个状况一无所知;拉塞尔扮演的钻井台负责人,更是在光着身子淋浴的时候被炸飞,后半段几乎变成被别人搀扶拯救的对象,这在以往的灾难片中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但也正因为此,在那个炼狱之夜到来时,我们可以和主角们一起感受到来自脚底的疼痛、后背的灼热,以及伸手不见五指的绝望。

  影片的真正高潮并非死里逃生的人相拥而泣,毕竟,煽情的场面总是相似的,而悲剧则各有各的不同。拉塞尔站在甲板上任性地呼喊着那些再也没有回应的工友名字,比起《地心营救》里全员得救的结局,不知悲凉了多少倍;等不到儿子归来的绝望父亲,冲上前撕扯着幸存者的衣领,迟迟不敢相信残酷现实,这也让这部貌似后劲不足的电影,留下了绵长的伤痛。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后劲不足,是指影片在完成了精彩的灾难场面之后,并未花更多的笔墨,或是抓取一个更有力的视角,去突显这场特大灾难所造成的更多深层次的恶果,除了人员伤亡外,这场爆炸对海洋环境造成的长期污染、在工业体系内部所暴露出的管理瑕疵都未进一步着墨,从而使得影片在结构上显得头重脚轻,情感冲击力略显单薄。

  彼得·博格曾拍出过非常成功的《孤独的幸存者》,《深海浩劫》延续了前者的极度写实的影像调性,主要角色“面目全非”,不到最后你甚至都认不出《移动迷宫》里的当红炸子鸡迪伦·欧布莱恩竟扮演了勇敢的钻井工人,而满脸漆黑的沃尔伯格则更像一个被扔在绝境中才爆发能量的居家男人,而不是生来酷炫拽的超级英雄。《深海浩劫》里随处可见星条旗,貌似非常美式主旋律,但它并不刻意亮化“典型人物”,在片尾甚至将回忆的切口缩小在了11位遇难者身上,这无疑让影片在平实中积攒了一股纯粹的力量,耐人寻味。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