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昱
(作者王昱,“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一学生,本文系作者为“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供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今天上午,整个微博的神经都在被林丹出轨的传闻所撩动。热搜评论中,我看到很多自称“吃瓜群众”的网民表示:已搬好了小板凳坐等猛料。关注“吃瓜群众”这一现象许久,如此手持西瓜、两眼放光的热切形象,已经成了时下热点事件不可或缺的舆论图景。
我认为,时常以“吃瓜群众”自居,是自轻自贬的表现。它所描摹的,是目光呆滞、唯恐天下无热闹、唯恐热闹不够大的看客肖像。贬意十足的称呼,能在短时内迅速走红,被数目甚众的网民采用,至少暴露了三方面的问题。
一是自甘被矮化的心理习惯。“吃瓜群众”一词,传递着不过脑子、爱看热闹的劣性,并不分担“群众”所具备的淳朴天真光环。事实上,许多广受热捧的称呼,都具备这种气质,比如屌丝、屁民、脑残粉。民众在接受这个称呼之前,经历了漫长的心理适应过程,甚至形成了自甘被矮化的称呼习惯。
二是自甘献出宝贵的注意力资源。在一场场爱恨情仇的风波中,吃瓜群众自甘交出眼球,有无限的注意力供当事人支取,甚至有足够的义愤供专业炒作团队利用。但对于屡屡被消费,他们没有惋惜的痛感,倒有上瘾的快感,眼中总是盈满期待,并不把自己的注意力当回事。
三是自甘失掉理性判断的能力。照亮人的唯一的灯是理性,但随便发生点什么事,吃瓜群众就很急不可待地要去看热闹,时常被起承转合的剧情左右,习惯于在情绪的支配下站队表态,但不善用智识判断。甚至形成了一种惯常套路,就像一个网络段子所说,今天“吃瓜群众”的工作流程是:先去林丹微博下骂林丹,再去小三微博下骂小三,然后去谢杏芳微博下安慰谢杏芳,最后去陈赫文章微博里翻翻旧账。
对于这样的批评,使用者很可能视为小题大做——上纲上线地批评一种新鲜有趣的语言游戏,太过无趣。但我认为,这并不是无伤大雅的调侃游戏,它正在侵蚀社会的智识。
值得警惕的是,有时,吃瓜群众、屌丝这些卑微到泥土里的称呼,是跟不讲理的流氓逻辑捆绑在一处的。面对自己所不认同的现象,开口便是“我们吃瓜群众如何如何”“我们屌丝如何如何”,满屏谩骂、以自谦表达反讽的潜台词。好像占据了这枚身份标签,便天然拥有了可以捂住耳朵不听道理、不必为言行负责的特权,天然具备了对他人私生活窥伺、围观、指手画脚的特权,任何针对他们的批评都有恃强凌弱之嫌。这种“我弱我有理”、凌驾于理性和秩序之上的表现,正在形成一股任性喷骂、随意声讨的舆论暴力。
另一反面,自轻自贬的称呼泛滥,容易形成一种封闭的舆论生态。吃瓜群众见到吃瓜群众,难免心生“两眼泪汪汪”的温暖,在彼此言行的参照中找到认同感与归属感,甚至获得“多数人即正义”的行为依据,继而演变成以人数多寡判定道理有无的群氓文化。
“吃瓜群众”的风行,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草根群体和精英群体的撕裂。在麦克风集中于精英之手的现状下,草根以自贬反讽表达对话语权失落的不满。这份焦虑应该被体谅、被读懂、被排遣,但自轻自贬的戏谑习惯,绝不是一个崇尚理性、尊重秩序的社会该有的舆论景象。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