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雪山行 徒步翻越巍峨夹金山

2016年10月11日 15:35:27 | 来源:江苏广电新闻中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爬雪山,过草地,悲壮行军。一组数字更能说明80年前,红军需要面对的自然条件有多严酷:红军三大主力在两年内数次过雪山非战斗减员在一万人以上,红军所经过的雪山地区年平均气温,在今天仍不超过1摄氏度。面对如此恶劣的天气条件,红军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走出雪山的?一起重温这段历史。

  【夹金山:不得不翻的雪山】

  宝兴,坐落在成都平原和川西高原的交界处,周边群山环绕,奔腾的青衣江穿城而过,80年前,中央红军正是在这里翻越了长征途中第一座雪山--夹金山。

  80年,青衣江奔流如故,江边112块石质护栏上,刻满了这座小城的红色回忆。从落脚藏乡硗碛,到翻越雪山,连环画般展现在我眼前。护栏尽头,一座红军翻越雪山纪念碑,瘦削的战士徒手攀爬的场景,则象征着的开始。1935年6月,跳出包围圈的中央红军为何大路不走, 偏挑选夹金山这条险途呢?

  宝兴县红军翻越夹金山纪念馆馆长舒敏介绍,红军强渡大渡河以后,其实已经将敌人甩在了身后,为了早日实现与红四方面军的胜利会师,中央军委决定克服苦难迅速前进,向芦山宝兴挺进夺取懋功控制小金川流域。

  在舒敏看来,80年前红军翻越夹金山这次军事行动,决不是无谓的冒险,而是周密的军事部署。在山对面的小金县尚有红四方面军10万雄师,如果会师,这相当于给疲惫不堪、减员过半的中央红军,来了一次大输血。但这海拔4000多米的夹金山,对红军来说也是极大的挑战。

  舒敏介绍,中央红军多数是南方人,从未遇到过这样高的雪山和这么严酷的气候,当时装备之差都是穿着 带有"脚马子"的防滑鞋,翻雪山的时候还穿着单薄的衣服。当地藏族同胞为红军送来了御寒用的棕榈背心和毡帽,是当时红军能够找到的唯一能够用到的物品。

  【活着的文物  老人的回忆】

  棕榈背心,树皮,还有藏族老乡的棉衣。带着这些御寒装备,红军是怎么翻越雪山的?我们在紧挨雪山的宝兴县硗碛乡寻找答案。

  硗碛藏乡距离县城80公里,道路蜿蜒,路面坑洼,颠簸3个小时 ,我们到了一个叫泽根村的村寨,海拔2600米,是中央红军翻越雪山前,最后的落脚点。而村子里唯一会讲汉语又知晓这段历史的老人叫杨代全。

  杨代全介绍,还有一些人脚上的鞋子,穿的猪茅草鞋裹着布在雪地里走,有部分有军棉衣还都是很破的。

  杨代全说,有的战士还仿效村民在草鞋上内嵌了铁片,俗称脚马子,这就是纪念馆中,登山草鞋的真实还原。而为了御寒,红军则征用了很多村民的藏式棉袍棉帽,这也是纪念馆为何将不起眼的棉帽和单薄的红军军服放在一起的原因。所以在很多村民眼里,此时的红军衣衫褴褛,却又有着铁一样的纪律。

  杨代全介绍,大多数红军都是米袋自己筹粮,没有拿过老百姓的粮食。当地老百姓对红军的评价很高,锅庄房虽然破,但都欢迎他们进来住。

  【新老"锅庄楼" 红军指挥所】

  锅庄房,是跷碛藏族同胞的特有建筑,石头和木头垒就搭建,屋中央有火塘可以烤火。红军和老乡很快就成了"一家人",但红军纪律严明,也尊重民族习惯,"不拿藏民一点东西"让红军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深得藏族同胞的认可。如今,泽根村已是旧貌换新颜,村民们盖起了崭新的锅庄房,村子里的综合服务中心也对老人们免费开放,打牌,聊天,追忆村寨的过往 ,仿佛那段金戈铁马的岁月不曾远离。

  我们在村寨里进行寻访时,发现了两栋土锅庄,看起来破旧的土锅庄又藏着什么秘密呢?我们请到了硗碛乡文史所所长杨德志。

  毛泽东朱德住过的土楼,在翻雪山前,成了临时指挥部。

  四川省宝兴县硗碛乡文史所所长杨德志介绍,毛主席住过的锅庄里叫斗底锅庄,这个锅庄叫迥贡锅庄是朱德住的,据老年人说在这个地方,两位首长大概住了二十来天 ,因为他要做上山的准备工作 ,要过大雪山 ,应该说中央机关一方面军的指挥机关就在两个锅庄里面。

  挂满蛛网的发报机无言地倾诉着那段历史。土锅庄里还有两样再平常不过的东西,让藏族同胞永远地记住了红军。

  【一盏灯一口锅 百姓记心间】

  四川省宝兴县硗碛乡文史所所长杨德志说介绍,我们当地是没有这个灯的。红军晚上行军或者是站岗放哨的时候,就用带的马灯,红军的马灯是不会灭的,平时我们当地人叫它红军灯。

  松脂灯一吹就灭,红军灯永远闪亮。除了红军灯,红军锅的故事,则让藏族百姓对红军生出了几分敬意……

  杨德志介绍,红军用过的铁锅大概有五十来斤重,那么多战士要吃饭,炊事班的战士就背上这个铁锅 还有其他行李上山。

  背着50斤重的铁锅翻雪山,这听起来几乎不可思议,夹金山海拔4114米,没有负重都会出现高原反应,红军这样的举动无异于在挑战生命极限。

  杨代全介绍,他们锅是铁锅蛮重的,背起弄些木头把它架起背在身上,山地上风往他背上一吹,翻下去人就没了。

  为了让战友有口热汤御寒,炊事班的战士一个接一个地牺牲在了雪山上。今天,我们也将踏着红军的足迹,重新翻越夹金山。虽然不用背铁锅,不需穿草鞋,还有冲锋衣御寒,但这段山路的艰险,仍然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体验翻雪山:五道拐上现高反 红军精神化作"伞"】

  而为了亲身体验一回红军翻越雪山的艰辛,我们摄制组也制定了徒步登山计划(此处出图)首先在山脚海拔2800米左右的红军小道徒步9公里。其次在山腰处徒步5公里,最后选择在险要的五道拐徒步1公里。一开始徒步行进顺风顺水,只是到了五道拐,周围环境陡变。五道拐由5个连续的之字型弯道组成,常年云雾缭绕,真如当地人所说是"鸟儿飞不过,神仙也驻足"。

  《重走长征路》摄制组记者李凯介绍:“在夹金山的五道拐有一片公路,当年红军在攀登夹金山时是完全没有公路的,所以说一定是通过小道走上夹金山。我个人感觉在爬山的过程中,和在平时健身房里的锻炼完全不一样,尤其是在爬高山的时候,整个人是上气不接下气,而且是胸闷气短,完全无法想象红军当年是如何跨越这座雪山的。”

  装备是天壤之别,步行的差距也是天壤之别,爬不了几公里, 我们全组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高原反应,再也无法拍摄前行,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红军仍能保持70多里的行军速度,实在令我们惊叹。

  《重走长征路》摄制组记者李凯说:“在位于海拔4114米的夹金山的观景平台,由于现在是盛夏的七月份,所以整个夹金山的山路是没有积雪的,但是天空中依然飘着冷冷的雨水,让人感觉寒彻肌肤。很难想象当年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凭借单薄的衣物,来翻越这座雪山。能看到无限风光在远方的红军无疑是幸运的,但是他们中有很多人,也因为革命长眠在这里,变成了不朽的丰碑……”

  牺牲的红军战士与夹金山合为一体,他们化成了百姓心里的山神。山脚下的山神庙旁, 一株伞状的松树,藏族同胞对红军的敬意默默生长着。

  杨德志介绍,红军在爬雪山过程当中死伤严重,藏族同胞为了保护红军的遗体,就把红军背在一个地方安葬,生怕后来找不到安葬的地点,为后来造红军墓方便就种下一棵松树,这棵松树后来长成一把伞的样子,保护红军,为红军遮风避雨。

  为何普通的松树会长成伞状,没人说得清,只有当地老乡口口相传的红军故事仍在流传。夹金山之行,也成为我们重走长征路摄制组无言的注脚,激励着我们砥砺前行……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