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七:巧渡金沙江

2016年10月08日 10:27:35 | 来源:江苏广电新闻中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后,兵锋直指贵阳。正在城内督战的蒋介石吓了一跳,因其身边只有一个正规团,慌忙令滇军主力紧急增援,云南境内一时兵力空虚,红军立刻长驱西进,由黔西入滇。接下来,就发生了大家熟知的"巧渡金沙江"事件。但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红军刚进入云南时,连一张详细的地图也没有,更别说能找到过江的地图了。但是历史就是有着机缘巧合,偶然间,机会来了。

  【80年前的宣传壁画再现"红军入滇"】

  进入了云南,红军就遇到一个最大难题,手里没有大比例的军用地图,对云南的地形、道路不清楚,特别是准备北渡金沙江摆脱敌人尾追的形势下,不知道渡口在哪里。正当红军上下为寻找地图发愁之时, 1935年4月28日,红军在滇黔公路截获滇军军阀龙云的一张高清军事地图。这张地图,本来龙云是要用飞机送的,但飞行员生病了,改由卡车运送。得到宝贵的地图,红军长驱金沙江。

  江苏台记者文坤说:“1935年,1936年,红军两次到达云南寻甸,从这里插入云南禄劝到达皎平渡渡过金沙江。为了躲避敌人天上地下的围追堵截,红军很多时候都是走这样的羊肠小道,我们重走长征路的摄制组,到达云南寻甸,一路向西进发。”

  当年红军从寻甸出发,进入禄劝14个乡镇,311个村庄,行程980华里,历时12天。

  一路走来,我们发现,云南人民把红军沿途留下的标语、宣传读物,红军用过的武器和用品,都视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禄劝县九龙乡木克村,村民张有功家,我们至今依旧可以看到墙壁上当年的宣传画。

  江苏台记者文坤说:“为什么保存这么完好呢?据当地村民告诉我们,当年红军走后,地主命令长工将墙壁上红军标语、宣传画刮掉重新粉刷,这些长工连夜采仙人掌,用仙人掌汁将其涂抹起来再进行粉刷,这才保证了它的完整性,也让它成为重要的文物。”

  云南省禄劝县党史办李忠福介绍,上世纪70年代左右,这个地方作为村委会的学校来用,课桌和椅子不断跟这个墙壁摩擦以后,学生看出有毛笔印出来,老师就组织学校把上面一层层剥了,才把红军的宣传画和标语完整地展现出来。

  【战火纷飞的西进之路 刘伯承智取渡口】

  禄劝县翠华乡普渡河上有一座铁索桥,这座桥建于1928年,桥身由8个铁索并列,再铺上木板,全长46米,两岸悬崖壁立,河水奔腾咆哮,地势十分险要,是由寻甸通往金沙江的重要通道。

  江苏台记者文坤说:“现在的铁索桥引桥,改修成廊桥形式,铁索桥的两头砌起墙、安装了门, 平常为了安全,大门是关闭的,今天为了拍摄需求打开了,这个铁索桥层网格状,过人的时候铺设木板的。”

  静静守候的铁索桥,承载着那段战火硝烟的历史。1936年春天,长征中红二军团四师经寻甸进入禄劝,天亮前到达普渡河时,发现桥头通道被滇军封锁,师部调整了部署,做出佯夺铁索桥之势。

  云南省昆明禄劝县翠华镇文化中心主任李朝东介绍,当时铺有木板,两端设有关卡,只能6个人一起过或者一人一匹马。1935年、1936年,中央红军红二红六方面两次过翠华的时候,都从这桥通过,1936年红六方面军从这里过的时候打了一次战役,但是牺牲了战士79名。

  普渡河铁索桥,是红二、六军团长征路上的转折点,由北上转而调头向南,另渡金沙江的地点。多年后,肖克将军在其《过金沙江》的诗中写下"炮火横飞普渡水,红旗直指金沙江"的诗句。

  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边界的深山狭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江,就有被敌人压进深山狭谷,遭致全军覆灭的危险。

  说不清是第几次,红军又陷入了危机,这次,是在红军赶到金沙江前夕,敌人将所有的船只掠到了北岸,并控制了北岸渡口。

  云南省禄劝县党史办李忠福介绍,作为主力纵队的红一军团,在林彪聂荣臻率领下,1935年5月3日抵达龙街渡口。但是这个地方一方面从战略上把国民党追兵大量地吸引到元谋武定这些县,减轻中央纵队渡江的压力,而且龙街那个地方江面宽阔,经常遭到骚扰轰炸,一军团在那没有找到船,架设浮桥没成功。

  一军团龙街渡受阻的时候,三军团于洪门渡在渡过了彭雪枫团之后,也遇到了浮桥被激流冲垮无法再渡的局面。中央红军主力一、三军团全部受阻于金沙江畔。

  这时,刘伯承立了大功!

  刘伯承的先遣部队聚集到了皎平渡的河滩上。当时,李德也在其中,30多年后他在书中回忆了军委参谋长刘伯承巧胜北岸守军的情景:刘伯承让先遣营的红军战士戴上明显的蓝白两色国民党帽徽,化装成国军党军,在守敌毫无防备中登上北岸占领渡口,控制了两只船。

  红军长征中著名的巧渡金沙江,就是以这样颇带戏剧性的场面开始的。更为重要的是刘伯承在北岸又找到了四条船,这无疑是天大的喜讯和生路。他一面在江边设置渡河司令部,制定《渡河守则》,一面向朱总司令发电:"皎平渡有船六只,每日夜能渡一万人。军委纵队五日可渡完。"

  朱德立即下令全军都从皎平渡过江!

  【37名船工6条船 皎平渡的9天9夜】

  江苏台记者文坤时候:“在皎平渡北岸的绿树青草间,记者看到一块石碑:共和国不会忘记帮助中国工农红军渡江的37名船工:张朝寿、张朝满……..记者注意到,有的船工连名字都没有。石碑上只刻着"向二糖匠""杨麻子老官"等绰号。当年正是这些普普通通的人帮助帮3万红军将士渡过金沙江。”

  37个船工中,张朝满是其中年纪最小的,那年他22岁。2006年,94岁高龄的老人家在睡梦中安静地离开人世,成为最后一个离世的船工。68岁的裴清,是张朝满的外侄,也是女婿。18岁那年,裴清从会理来到皎平渡,和张朝满在一起生活了48年。

  老船工张朝满的女婿裴清介绍,到处找船工,找了三十六七个船工,每天晚上不息船地划,换人不换船、息人不息船,已班人下来,另一班人又上来,老乡休息吃饭 ,吃过饭又来划。

  云南省禄劝县党史办李忠福介绍,红军渡江使用的是六条大船,其中有一条大船,每次往返渡江可以坐50个人左右,另外四条相对小一点,坐35人到40人,小的打渔船没有使用,中央纵队渡江以后,留下部分摆渡没有跟上的红军战士。

  得知红军在皎平渡找到船只过江,国民党紧急命令,"追剿军"向金沙江靠近,很快,万耀煌的第13师就追到了团街,董振堂率红5军团奉命阻击,阻击了九天九夜,红五军团用血与火为皎平渡筑起了一道屏障,惊险迭出。

  江苏台记者文坤说:“现在我们已经到达金沙江四川会理一侧,发现,江岸边这样一排山洞,开凿于清末民初,是当年马帮行旅宿营歇脚的地方。这些山洞非常低矮,却是天然屏障,当年朱德、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就住在山洞内。”

  在江北的崖洞里,中共中央的领导都心急如焚地注视着渡口,这是纠结人心的九天九夜,在此之后,在乌江北岸,担负调敌任务的红9军团,也渡过了金沙江,与大部队合拢。至此,中央红军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的主动权。皎平渡终于安静了下来。

  江苏省委党校党史党建部主任教授李继峰说:“什么叫巧渡金沙江呢?如果敌人在河对岸阻截我,那我就非常危险了,为什么几次在四川贵州境内,其实他想的是从云南巧渡金沙江,很成功一次的战役,没有伤亡的情况下把自己的几万大军,通过几条木船渡过金沙江继续北上。

  如今的皎平渡,摆渡的渡口已废弃,滚滚江水,罕见船只来往。1994年,一座大桥飞架南北建成通车,皎平渡,也真正成为连接川滇的咽喉。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