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鸭“临终关怀”:动物保护与利用的权衡取舍|荔枝时评

2016年08月31日 10:19:05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王钟的

  (作者王钟的,“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中国青年报》评论员;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工作人员抓捕鸡时,要双手抓双翅,不能抓单只翅膀或大腿;运输过程不能超过3个小时;宰杀前鸡要静养,要安装胸部抚摸板,使鸡得到依靠和摩擦……山东省地方标准《肉鸡福利屠宰技术规范》近日通过质监部门批准发布,其中加入了不少对肉鸡“临终关怀”的内容。据报道,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科研团队参与了该规范的调研和起草,江苏肉鸡福利屠宰规范也有望在年底出台。

  给屠宰前的鸡实施“临终关怀”,是不是太矫情了?毕竟,能在生命终点获得专业临终关怀的人都不多。这恐怕是很多人看到消息时的疑问。实际上,把对鸡的“临终关怀”跟人类的临终关怀对比,并不完全合适。对临终者加以临终关怀,以减少临终的肉体痛苦,是人道主义关怀的表现;而屠宰前对鸡实施“临终关怀”,既能够减少屠宰过程的残忍性,也能让鸡肉的品质有所提高,有利己主义的成分。

  自人类诞生以来,人类文明的表达就不局限于自身。妥善处理与其它物种的关系,向来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人与动物的关系呈现出两种模式:一种关系模式的出发点是利己的,在这种观念指导下,人类对动物的保护归根结底是为了保护自己,古人不提倡的“竭泽而渔”和现今的伏季休渔制度,虽然在客观上也保护了其它物质的生存,但本质上是为了人类更好地利用动物资源;而另一种关系模式是利它的,比如佛教所主张的不杀生,它与人类利用动物的主张相悖。也就是说,同样是保护动物,两种模式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

  发源于西方的“动物福利”思想,试图从利用动物和绝不利用动物的分歧间找到一种平衡。1824 年在英国伦敦,世界上第一个动物福利组织“反虐待动物协会”成立,至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过了有关动物福利方面的法律法规。在中国,近年来各地在制定关于动物的地方法规、标准时,也经常涉及动物福利的内容,但尚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出台专门的保护动物福利的法律。

  从整体上看,动物福利中国社会仍然是新鲜事物。围绕对动物的保护理念和措施,社会上有不少争议,最激烈的莫过于以玉林狗肉节、高速拦车救狗为标志性事件的护狗之争。在食狗者眼里,狗是一种可供食用的资源;而在一些动物保护主义者、爱狗人士眼中,狗是权利不容侵犯的人类伙伴,对狗的处置也必须按照合乎人道的方式进行。而这样的争议,在动物福利立法完善的国家,所造成的社会影响要小得多。

  为了消除社会分歧,从有利于人类的角度出发推广动物福利的观念,能够最大程度地凝聚社会共识,减少阻力。比如山东这次出台的《肉鸡福利屠宰技术规范》,尽管加入了对肉鸡“临终关怀”的内容,但有关专家更强调这些“临终关怀”对人类也有益,即让鸡肉变得更加好吃。现今一些地方实施的关于动物福利的措施,最终目的也还是为了人类利益。

  不过,在国内,动物保护主义已是不容小觑的社会思潮,这恐怕是人类文明发展不可回避的一个阶段。对鸡鸭实施“临终关怀”,也许在一些人眼中是小题大做,但却是推广动物福利的切实方法。它提醒人们:保护动物和利用动物并非不可兼顾,以人类的智慧终究可以找到调和矛盾的办法。在中国,从农业社会发展到后现代社会经历了非常短的过程,这可能意味着类似矛盾会尤其激烈,因此需要及时出台的法律和规则来协调由此引发的文明冲突。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