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公用地中的私人壁垒何时才能完全打破?

2016年08月26日 14:43:18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周忱

  (作者周忱,江苏城市频道记者;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八项规定发布以前,公园这样的公共用地中,常常暗藏着各种壁垒森严的私人场所;如今,顶风作案的私人会所虽在减少,但依旧有少数人将公共用地当作自己的秘密花园。在最近的采访中,我就遇到这样一件事:

  在河西新城滨江风光带最南端的南京鱼嘴湿地公园里,有一处别具一格的露天游泳池,一直计划着对游客开放,但由于手续不全等原因,计划便被搁浅。8月上旬,晚间散步的市民发现,游泳池内突然放满了水,周边停放着私家车,有四五个人每天都来游泳。但当其他游客想靠近时,却会被把守的保安喝止住。没有开放的公共游泳池内为何有泳客,而且戒备森严呢?

(公园泳池放满水但不对外开放)

  为揭开谜底,我和搭档去采访,却吃了闭门羹。见到记者,保安锁上了办公室的门,透过玻璃窗,可以看到办公室内猫狗成群,空荡荡的办公室内三四台柜式空调一起开放,管理人员俨然把鱼嘴公园当成了自己的“家”。

  虽然无法进入内部探访,但颇具侦探意识的市民帮我们拍下了停在泳池边的车辆。根据车牌信息,我们找到了当事人。来游泳的有普通的生意人,也有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而他们都是受到了鱼嘴公园负责人的邀请。

  鱼嘴公园里的露天游泳池被私人独享,让我想到八项规定出台前,曾经风靡一时的公园私人会所。当时,游人脚力可及之地被各种栅栏和警示标语拦住,背后却是一个个曲径通幽的“私人会所”。它们圈下一处“风景”,占据最好的位置,拥有精美的装潢,却又壁垒森严。

  在八规出台和《严禁在公共资源设私人会所》发布后,杭州陆续关停转型西湖周边30家会所,还湖于民,还园于民。在南京,因为采访的原因,我也曾亲身感受过这种公共资源回归于民的变革。

  在南京武定门内,明城墙下,白鹭洲边,一条200多米长的河道东西两侧,建有明清风格的河厅,河房,这是被老百姓叫做水街的地方,它曾是私人会所的集中地。夜幕下,会所前名车排队,停车场的公车都用报纸遮牌,公务人员就餐可选择“独栋包间”。但如果不是“特权人士”,你可能就要被拒之门外了。

  (南京水街夜景) 

  后来我重新走访这里,采写了一篇《藏在“公”字里的私人会所》的报道。与往日的繁华相比,水街显得非常冷清,不少会所大门上都被贴上封条。一些依然开业的饭店会所也都迅速转型,改走大众路线。此外在南京保存最完好的园林——瞻园内的“私人会所”,在2015年前后也被停业整顿了。

  此后,几乎没有人敢再顶风作案,但一些不合规的高档餐饮场所却悄悄转移,走出公园,寻找更隐蔽的去处。我们曾在南京栖霞区恒竞路上,发现一家在公共绿地资源中建成的新园会所。那里拥有六七栋餐饮住宿和休闲馆所,里面还有单独的别墅可供整体租用,成为少数人的独家资源。后来我了解到,这样一处会所因为手续不合法将面临拆除。

  《人民日报》曾经发表评论员文章说,公共资源姓“公”,关键是反特权。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却似乎对特权习以为常。我曾做过一篇颇受“争议”的新闻稿件,内容是仙林大学城管委会办事公共停车场内的停车位禁止市民车辆进入,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领导专用车位。

  稿件之所以“受争议”,就是因为“领导专用车位”这样一个在很多政府服务部门都存在的事物,在很多人眼中稀松平常,根本算不得新闻。

  因为《零距离 》的曝光,管委会进行了整改,敞开了大门,但我知道公共资源私人占有的现象,却很难因为一篇新闻报道而全部改正,因为特权思想已在很多管理者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从还湖于民,到还车位于民,要建立起公民享受公共资源秩序的各种“还”,绝不只是一家单位的事。特权所在,也绝不只是公园里的几个会所,以及几个“领导专用车位”。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