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一种动物,作为每一届奥运会的官方代表形象——历史上第一次这么做是在 44 年前(当然,还有其他拥有更悠久吉祥物历史的体育赛事)。
现在人们很少会这样形容“吉祥物”,因为大多数时候它们都不是动物,也不属于任何一种现存的生物,它们来自人类的臆想世界。
历届奥运吉祥物一览(1968 年非官方)
奥运吉祥物的形象在异化的路途上狂奔不回头,一方面和 CGI 技术 (Computer Generated Imagery 计算机绘图)的成熟有关,从 90 年代开始这种电脑成像技术已经取代了电子动画这类老式的机械技术,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将幻想转化为零瑕疵的画面。
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人们期望赋予吉祥物的内涵要比过去复杂得多。以夏季奥运会为例,从 1972 年到 2016 年间,参与国家和地区从最少一届的 80 个扩张到 206 个。
“你需要一个符号,可以在南北韩和阿尔巴尼亚,从古巴到中国都能行得通。这当然不能用某个文字符号来表示,因为语言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歧义。”来自纽约 Phillips Nizer 事务所的知识产权律师艾伦·贝洱表示,奥运吉祥物不仅要体现公平竞争等奥运精神,还要彰显东道国和主办城市的文化属性,此外还要注意不能冒犯到任何民族,“吉祥物正是在众多需求中取到的最小公分母。”
可以想见,大自然中是不存在这样的生命体的。比如说头顶长着巴西国旗色叶子的蓝色生物,以及兼备了“猫的灵性、猴子的敏捷以及鸟儿的优雅”的黄色生物,分别代表了巴西特色的植物和动物
里约奥运吉祥物 Vinicius 和残奥会吉祥物 Tom
尽管大多数观众只在意这一届吉祥物“萌不萌”,“好看不好看”(虽然很多时候这仅有的一点也难以满足),但任何一届东道主都不会错失创建文化符号的机会。毫无疑问,吉祥物虚拟化的趋势还将继续延续。
在奥运会(也包括 2007 年创办的青奥会)不算太长的吉祥物历史中,我们挑选出了几任值得一说的奥运宣传大使,它们无一例外都在人类奥运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要么是在设计上超凡脱俗,掀开了一个新篇章;要不就是实在长得惊世骇俗,令人实在难以忘怀。
Schuss 1968 年格勒诺布尔
严格意义上讲,奥运历史上第一个官方吉祥物出现在 1972 年慕尼黑奥运会。这个名为 Schuss 的卡通形象没有得到法国格勒诺布尔冬奥会的官方授权,看起来像是一个滑雪运动员和蝌蚪的集合,是现代奥运会吉祥物最早的雏形。
Waldi 1972 年慕尼黑
奥运会历史上的第一个官方吉祥物,来自德国巴伐利亚州的宠儿——德国腊肠犬瓦尔迪,以顽强的耐力、韧性和灵活性著称。
瓦尔迪诞生于 1969 年 12 月 15 日,慕尼黑奥组委在一场圣诞派对上给每位参与者派送了蜡笔、橡皮泥和羊皮纸,第一个吉祥物就这样在笔尖上被创作出来了。
你可以注意到它的头和尾巴是淡蓝色,条纹配色的身体和奥运五环的颜色暗合。
在当时的 1972 年奥运会上,马拉松比赛的路线被专门设计成了吉祥物瓦尔迪的形状,选手们随着狗头一路向西,然后沿着脖子逆时针奔跑。
Cobi 1992 年巴塞罗那
Cobi 是奥运会第一次使用抽象的卡通造型,这个名字不管在哪种语言中都能很容易被念出来。根据奥组委官方介绍的说法,它是富有“立体主义”的拟人化比利牛斯山犬。它从一个方向看好像在微笑,换一个角度看又似乎在用鼻子嗅什么,看起来又像山羊又像是狗。
一开始这个由西班牙当地漫画家扎维尔·玛瑞斯克设计的小狗形象并未被大众普遍接受,但随着奥运会的结束,Cobi 慢慢地流行了起来,西班牙电视台甚至为它制作了连续剧。
Cobi 一度成为奥运会历史上销售额最大的吉祥物,也被认为是最成功的吉祥物之一。
Izzy 1996 年亚特兰大
仿佛是受到了 1992 年巴塞罗那 Cobi 的启发,此后奥运会吉祥物开始在无尽的脑洞里越走越远。
亚特兰大奥运会吉祥物 Izzy 是第一个用电脑制作出的吉祥物,诚如你所看到的,它既不是任何一种动物,也没有借鉴任何人类形象,它是一个被幻想出来的生物。
Izzy 原本的名字不叫 Izzy,因为它长得实在太奇怪了,没有人能看出它究竟是(像)什么,所以他最终的名字叫 “Whatizit” (What's it?),是不是还挺有意思的?
在征询了 3300 名来自 16 个国家的 7-12 岁儿童意见,最终在 Kirby, Starz, Zack, Gleamer 和 Izzy 这五个名字中挑中了最后一个。
在 1992 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结束后,它又接受了几次形象改造,在原先细长的腿上增加了肌肉,脸上也长出了鼻子。虽然 Izzy 咧开的大嘴被华盛顿邮报吐槽像“通往地狱的关卡”,但它依然凭借信息技术产物的出身成为了最具代表性的奥运吉祥物之一。
Fuwa 2008 年北京
福娃!是的,当我们回顾人类奥运历史的时候,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一定是不可被忽略的一年,在吉祥物历史上也是如此。
北京奥组委拥有历史上人数最众多的吉祥物团体,但想必所有中国观众都对“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非常熟悉,包括其与海洋、森林、火、大地和天空的联系、与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珍稀动物之间的渊源、各自擅长的运动专项以及色彩上与奥运五环的联系。
(看,即使时间过去了那么多年,一口气说完这些内涵也完全不带喘气的)
在“赋予内涵”这道阅读理解题上,中国人可能是最擅长(且没有之一)。北京奥组委从 3000 多份提交作品中选出了最后的代表方案,即使是细节到“晶晶”头部的纹饰都源自宋瓷上的莲花瓣造型,可说是煞费苦心。在国际奥组委的官方介绍页面上,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介绍篇幅也是最长、最详细的。
即使是从吉祥物这一点上,也透露出这届奥运会被主办国上升到了怎样的一种关注程度,以及借此机会向全世界表达、传播的急切心情(一个吉祥物根本不够扬我中华之威啊!)
美国国家广播公司 NBC 将福娃评为史上最好的奥运吉祥物 TOP5 第四位,“看起来不能更加友善和无害了”。但也有媒体评价福娃(尤其是成人版本)令人毛骨悚然。福娃的丰富内涵被一句话概括为“风水和奥林匹克元素”,同一年 SARS 和自然灾害的肆虐也被借题讥讽为“并没有带来好运的福娃” (good-luck dolls)。
Wenlock 2012 年伦敦
至今不是很懂,伦敦奥运会吉祥物文洛克和残奥会吉祥物曼德维尔花费了 1 年半的时间创作才完成,这两个吉祥物是“专门为儿童创作的,旨在将儿童和运动联系在一起”,伦敦奥运会组委会主席塞巴斯蒂安·科表示,文洛克和曼德维尔将帮助孩子们健康成长。
这两位朋友只会把孩子吓哭好吗。
这难懂的审美产物看起来像是从遗传实验室里跑出来的“基因变种妖怪”——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伦敦奥组委赋予了其太多历史内涵和元素,比如说它们的大眼睛其实是一个摄像头 (代表用来捕捉大千世界的照相机镜头),头上的黄灯代表伦敦标志性的黄色出租车,而他们的“真身”则是代表日不落帝国光辉历史的“钢铁”。
儿童作家迈克尔·莫尔普戈给它们的来历写了一个小故事:工人们在工厂为奥运会场馆炼钢,在钢水出炉的刹那,两小滩钢水落在地面,一个退休工人将两个冷却凝固的钢块捡回家,并且雕琢成了两个长着一只大眼睛的精灵,伦敦奥运会吉祥物就此诞生。
据负责吉祥物设计的伦敦 Iris and costing 公司表示,文洛克和曼德维尔的设计费用只有“几千英镑”。奥组委在伦敦奥运倒计时 2 周年就开始销售相关的 30 多种吉祥物玩具,预计相关产品的销售额达到 1500 万英镑。
青奥会历史不长,“砳砳”(l l )堪称其中翘楚
也许只有 2014 年南京青奥会吉祥物“砳砳”可与之一战了……可能很多观众还不知道,砳砳的真身是南京的“雨花石”。当然了,我们一般都更喜欢叫它的“花名”。“砳砳”怎么读来着?
我要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