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时评:当我们在聊王宝强时,我们在聊什么?

2016年08月17日 15:45:55 | 来源:荔枝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朱迅垚

  (作者朱迅垚,资深媒体人,“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本文系“荔枝网”及旗下“荔枝新闻”手机客户端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之所以关注王宝强带来的舆论争议,是因为舆论的现在——哪怕是极琐碎的——都是未来观念形成的历史过程。

  中国公共空间舆论的撕逼大战,每年大概可以看个两百场吧,如果你每天闲着没事干的话。舆论是现实多大程度的投射,没谁能够评估;但可以肯定的是,观察家们大多高估了。比如你随处可以看到这样的标题或者断语:“王宝强事件表明,中国精英和大众已经彻底撕裂了”。

  精英大众这样的二分法,以及动辄用撕裂这样的词,难道不是很大而无当么?各个阶层间的巨大观念差异又不是今天第一天出现,去看看网易跟贴、新浪微博里,各种社会新闻下面,各种奇葩观点间的撕逼,俯拾皆是。没必要大惊小怪吧。

  王宝强确实有特殊性,他的离婚风波也不同于一般明星出轨劈腿,不止于“贵圈真乱”。由于王本人的身份特殊,引发了远远溢出娱乐圈的社会和道德话题,但如果你把王宝强引起的争论从浩瀚垃圾评论、粗口脏话堆里捡出来,仔细打量,难道不是很熟悉么?

  比如:

  “婚姻很复杂,说不定王是性无能和家暴呢,谁对谁错难说”。(婚姻伦理)

  “王宝强早就该想到,当初马蓉看上的,只是你的钱和名”。(性与权力)

  “马蓉不识时务,就凭她这姿色配得上宝宝吗,还敢出轨”。(男权中心话语)

  “屌丝永远是屌丝,再逆袭也得不到公主的爱”(阶层固化的绝望)

  “中国男人心理真自卑,尤其这种农村底层出来的,这是要休妻还是浸猪笼”?(女权与农村歧视)

  性与婚姻,男权与女权,阶层流动与固化,审美歧视和品味区隔,这些问题,中国社交媒体每天都在讨论,只是恰巧,这些当下争议性极大的情绪敏感点集于王宝强一身几股力量合流,形成舆论爆炸,形成王宝强事件引起这么大舆论反响的原因。

  当种种话题绕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会出现一种道德判断的困惑,因为你可能同时用多个视角看待同一问题。比如,当你有女权倾向时,你偏向于不同情王宝强,可是,假如你同时是一个底层屌丝,当屌丝如何逆袭都改变不了命运的阶级悲愤在某个瞬间突然被击中,又可能倾向于同情。所以,当我们在聊王宝强的时候,我们在聊什么?

  你受过劈腿之痛,对第三者深恶痛绝,更不用说向身边人出轨,所以你大骂王妻是婊。

  你有过被对方撕逼撕到山的那一边的悲剧婚姻,觉得婚姻是两人关起门来的事儿,即使公开也要体面处理,这么剧烈地曝光算怎么回事,“就算不为自己,也得为孩子着想”。

  你出身底层,玩转快手,好不容易泡上一个妹子,却转瞬被一富二代或者帅哥拐走,于是你感同身受,你说,宝宝,看我怎么帮你收拾这个贱人。

  你是女权主义者,对男权社会愤世嫉俗,你看到了王宝强在婚姻关系中的大男子主义,看到权力和性某种意义的交换,你觉得,都是男权社会的附庸物,谁都不值得同情。

  你是自以为颜值格调都很高的小布尔乔亚,王宝强演的角色从未入你法眼,你想,一个小学文化,一个211高校校花,价值观能相同吗?过不到一块去是必然的,那经纪人比王宝强帅多了,很正常。

  以上都是虚拟,但确实是基于基本人性和目前中国实际情况展开的逻辑推演。

  所以,我想说的是什么呢?当我们有意无意,在微博或在微信转发评论,发出那些或长或短的评论时,多少都会有一些角色互换,假设我是王,或者假设王是我,最后做出一个道德评判。我们聊的是王宝强,其实投射的都是自己的角色扮演。

  这种角色互换的同理心是我们每个人的自由,决定了我们的一些私人倾向,在适当范围内并不是坏事。但,同理心一旦泛滥,很多人就会陷入在公共事件上做道德判断的误区,要么自我代入感过强,要么过于强调人性,忘记基本道德准则。后果就是,过于强调道德的个人属性,忘记了某些道德的普遍主义属性。我们好像有很多道德维度,每个人都有一套标准,但没有一个被全部认可。最终,道德好像消失了,善与恶的边界模糊不需要判断,所有的道德判断都泛化为个人主义的好恶和文化相对主义的所谓宽容,从而陷入道德虚无的困境,并最终造成道德感的集体丧失。

  幸运的是,围绕王宝强事件的各种争议虽然不断,主流的舆论仍然遵循着主流道德规范。我并非什么道德仲裁所,但婚姻制度是人类传承文明的基本制度,婚姻道德规范应当是无可争议的人类基本道德规范之一。无论王宝强事件发生到什么态势,这都应该是一条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在基本道德规范上,主流社会不能随便妥协。

  有人可能会有意见,你们都主流了,姿态能不能优雅点,不要那么多暴力语言、人身攻击,伤害到当事人。我当然不赞同使用粗口脏话去彰显道德正确,但对不起,主流价值观的反击有时候就是会简单粗暴。舆论向来是道德的重要武器,在它发挥威力的时候,误伤是常见的。这种误伤恰恰可能是一种文明的免疫机制,它的某些矫枉过正的道德指责,实际上是对违反道德者的惩罚和对潜在人群的警告。

  由于王妻出轨未被坐实,各种新爆料层出不穷,剧情仍有很大的可能性发生逆转,与之相对的社会道德判断也相应可能发生逆转。但无论实际剧情怎样变化,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始终不变,这是我们评价人类社会各种行为的基本遵循。康德说,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值得我们终身仰望,那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律。

  由此,我想说的是,虽然道德沦丧和滑坡的确存在,但真实中国社会没有舆论展现的那样价值观撕裂,只是有一个舆论博弈的过程。一方面当然因为社交媒体放大了对立情绪,另一方面是基于个人经验: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查,对象是我的微信朋友圈,最终得到的样本量大概是50多份。

  我的问题非常中性:“看完王的声明,第一反应是什么?了解了一些过程和事实后,你是否在道德上同情王宝强,原因是什么?”

  最终的答案很有意思。有三个基本结果值得一提:

  一是大概40份左右倾向于同情或者非常同情,表示谁对谁错很难说或者不同情的大概十来份。

  二是在我发出去的调查里,表态同情态度最真切的全是已婚人士(男女都有)。实际上,所有20份左右发给已婚人士的,只有一位没有表示同情,主要是因为对王宝强其他方面的不满。

  三是表态谁对谁错很难说,或者王宝强做得不体面不值得同情的,以年龄偏小的刚毕业或者未毕业的大学生居多,其中女生偏多,当然不乏一些轻女权主义者。

  小样本调查不能说明太大问题。但起码说明两点,一是证明类似“中国的精英和大众已经彻底撕裂和决裂”之类确是胡说八道。我的问卷里反倒是所谓的精英人士更传统。

  二是,对婚姻和爱情还是要有信心啊。起码,我这二十位已婚朋友,几乎都是基本婚姻道德的坚决捍卫者(至少看上去是这样)。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我要说两句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