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祉延拿着对讲电话与隔离舱里的妈妈朱秀花说着话。马超 摄
“你和你母亲的骨髓匹配度已经达到了半相合,移植的成功率很高,你的努力是对妈妈最大的支持。”昨天上午,市二院血液科主任张彦明拍着小男孩沈祉延的肩膀说。拿着手中的报告单,沈祉延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终于有救了。
2014年7月1日,市民朱秀花被确诊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白血病前期。要彻底驱除病魔,唯一的办法就是骨髓移植。但经过两年的煎熬,她仍没有在中华骨髓库中找到匹配的骨髓。这时,朱秀花12岁的儿子沈祉延主动找到了张彦明,要求为母亲捐献骨髓。这一决定,让从医数十载的张彦明赞叹不已。
◎得知母患重病 躲进房间痛哭
沈伟和妻子朱秀花文化水平不高,沈伟在淮阴区一家小企业里工作,朱秀花平时做点兼职,主要“工作”是照顾儿子沈祉延。虽然家里不富裕,但是夫妻俩却特别欣慰,因为儿子不但成绩不错,还特别懂事。沈祉延没事的时候,会帮妈妈做做家务。这个小男子汉曾对妈妈说:“妈妈最疼我,我也最爱妈妈。”
2014年7月1日,这个幸福的家庭却遭遇晴天霹雳。当天,朱秀花被确诊为白血病早期。“当时祉延才上五年级,我不敢告诉他。”8月11日上午,在市二院血液科病房走道中,沈祉延的父亲沈伟回忆起了那段揪心的过往。
一个周末,沈祉延无意中从家里亲戚的交谈中得知了妈妈患重病的事情。回家后,沈祉延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抱着被子大哭,哭的时候又不敢出声。
◎陪母四处求医 不忘好好学习
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朱秀花不仅在市二院接受治疗,家人还带着她跑遍了南京、苏州、上海等地的大医院。赶上放假,沈祉延会主动要求陪妈妈一起去求医问诊。“我一个人待在家里,真的放心不下。”在与记者交谈中,这个12岁少年眼神坚定,又充满温情。
在母亲生病期间,沈祉延迎来了小升初。“妈妈平时这么辛苦,是为了我将来能出人头地,我要是考不出好成绩,妈妈会伤心的。”沈祉延对记者说。
为了不影响学习,不管陪妈妈到哪里求医,沈祉延都随身带着书本,没事的时候就抓紧温习功课。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夏天,沈祉延成功升入了开明中学。
◎主动找到医生 愿为母捐骨髓
在年少的沈祉延心中,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妈妈。
“我们一家人都等了两年了,不能再等下去了。”看着妈妈日渐虚弱的病躯,沈祉延十分焦急。他在网上看到,有孩子为自己的妈妈捐骨髓。
“只要能把妈妈的病看好,不管怎么样我都愿意。”沈祉延对记者说,自己是个男子汉,不能只是哭泣伤悲,而是要用实际行动来救妈妈。
“大概是6月20日左右,沈祉延来到我的办公室,刚好我也在看他妈妈的病例。”市二院血液科主任张彦明告诉记者,当时沈祉延提出要把自己的骨髓捐给母亲。小小年纪竟有这样的孝心,让从医数十载的张彦明赞叹不已。
俗话说血浓于水,在医学界,骨髓的相合程度最高的是直系亲属。在征得了沈伟的同意后,张彦明为朱秀花的大姐、弟弟和儿子一起做了检测。结果显示,只有沈祉延的吻合度最高。
“一般人听到这个消息,可能心里会有点打鼓,这个孩子当时却说了声‘耶!’”张彦明回忆说。
◎母子说“悄悄话” 把旁人感动哭
昨日上午,到了可探视的时间,记者来到了朱秀花的病房外,此时的朱秀花躺在血液科的隔离舱中。
“由于病情的持续恶化,8月6日上午,朱秀花就住进了净化仓,着手准备接受移植的预处理。”站在一旁的张彦明小声地对记者说,因为他怕打扰这对母子的交流。
记者看到,沈祉延一手紧紧地贴在玻璃上,一手拿着对讲电话对隔离舱里的朱秀花说:“妈妈,你不要害怕,不管怎么样,我都会一直陪着你。”见儿子如此懂事,朱秀花用手擦了擦眼泪,并示意沈伟早点带儿子回去。可是沈祉延却拿着电话不肯离去,并接着说:“昨天晚上,我又喝了一碗老母鸡汤,这段时间我已经重了不少,你放心,绝对没什么问题的”。
听到这里,隔壁病房病友的家人被感动哭了。
原来,在朱秀花进仓之后,沈祉延也在做着准备。短短一周时间内,他每天都狠吃蹄膀、乌骨鸡和排骨之类的食物,为的是能让自己的体重飙升。
据了解,8月16日上午,市二院医生将对沈祉延进行骨髓加外周血干细胞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术,而这次手术的成功率估计会在60%以上。(记者 马超 实习生 李子璇 通讯员 丁以洲)
我要说两句